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浩瀚体育/ 正文

先秦诸子选读都考哪里-先秦诸子选读都考哪里内容

admin2023-12-29浩瀚体育25 ℃0 评论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它们分别是?

1) 梁惠王篇 2) 公孙丑篇 3) 滕文公篇 4) 离娄篇 5) 万章篇 6) 告子篇 7) 尽心篇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著,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注本主要有东 *** 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1 内容 《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 ,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

和《论语》一样,《孟子》的篇名取自篇首几个字,并无实际意义。

《孟子》篇目如下: 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
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

2 地位 《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作「传记博士」。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选自孟子的哪篇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急求】《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的翻译!!!人教版

10 孟子回答说:“有。

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

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是不对的。

做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

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

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

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去转附山、朝儛山游览,沿着海岸南行,一直到琅邪(或以为邑名,或以为山名,实际上可能并不矛盾)。

我做点什么才可以比得上先王的游览呢?’晏子回答:‘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巡狩;
所谓巡狩,就是巡查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

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
所谓述职,就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

这些活动没有不是国家大事的(没有不和政事关联的)。

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
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

夏朝的谚语说:“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我们的王不游乐,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救助?一巡游一游乐,都可以做诸侯的榜样。

”现在可不是这样。

兴师动众而行,并且征集粮食,运转粮食而食,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百姓侧目而视,都发出批评埋怨,于是他们就为非作歹了。

违背王应当遵循的政教而残害百姓,大吃大喝仿佛水流一样(没有穷尽)。

流、连、荒、亡,成为诸侯的担忧。

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做流,溯流而上忘记返回叫做连,追赶野兽而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做荒,喜欢喝酒而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做亡。

过去的圣贤之君没有流、连的欢乐,没有荒、亡的行为。

(一方面是当今君王流、连、荒、亡,一方面是古代贤王无流连之乐、无荒亡之行,勤勤恳恳地省视春耕秋收,补助贫困的百姓)就看您何去何从了。

’景公听了,在国都内大力做准备,出去住在都城之郊,在那里开始派人开仓取粮来救济贫困的百姓。

景公又召见乐官说:‘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

’这乐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

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畜君就是喜欢国君。

” 五、人和 1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即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比不上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兵甲、粮食等方面的优势),地利不如人和(即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兵甲、粮食等方面的优势,比不上上下一心)。

边长三里的内城,边长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了它进攻却不能取胜。

围攻这样一个小小的城郭,一定可以选择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条件来发起进攻;
可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说天时比不上地利。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戈矛弓箭等武器以及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
可城中人(占有如此之多的地利)却弃城离开它,这就是说地利比不上人和。

所以说:限制人民不靠国家的疆界(假如国君不得人心,在国家疆界内的百姓也不会帮助他),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得到道的国君(或者说实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丧失了道的国君(或者说不实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支持者少到了极点,连父母兄弟等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支持者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得天下顺从的人来攻打遭亲属反叛的人(必定取胜),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无不胜。

” 2孟子说:“君子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

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

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爱他。

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

这里有一个人,他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遇上这种事呢)?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仁的,反省自己自己是有礼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忠的(即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自己的仁尽自己的礼)。

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忠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君子就说:‘这人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

像这样,那么他跟禽兽又怎么区别呢?我跟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心。

至于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

舜给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

既然担忧这事,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就是了。

至于君子忧虑的其他事情就没有了。

不合乎仁的不做,不合乎礼的不行。

(能这样的话)假如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也不会担心了。

” 11 3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
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
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

一切修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

《诗经·大雅·文王》说:‘永远不要辜负天命(即行事一直要跟天命相符),幸福都得自己追求。

’” 4孟子回答齐宣王说:“??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了)。

《诗经·大雅·思齐》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进一步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说的不过是拿这心思加之于他人罢了。

所以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施恩惠于他人就足以保有天下,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施恩惠于他人连老婆孩子都没法保护。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世人,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善于推广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孟子说:“??现在王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站在王的朝廷上(即为王做官效力),使天下耕田种地的人都想在王的田野里耕作,使天下商人都想在王的市集里做买卖,使天下往来的旅客都想走在王的道路上,使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们都想到王这里来控诉。

假如像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齐宣王说:“我有些胡涂,不能有比这进一步的体会了(对先生的仁政学说不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希望先生辅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

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尝试着去实践它。

” 孟子说:“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心(即能坚持道德准则),只有士才能做到。

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

如果他们没有稳定的心(即不坚持道德准则),那么放纵、邪僻、不正派、作奸犯法以获取利益等,就无所不为了。

等到他们陷入罪网,之后跟着去惩罚他们,这是欺骗陷害百姓。

哪里有具有仁德的人当政却可以做出欺骗陷害百姓的事呢?因此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抬头足以赡养父母,低头足以养活妻子孩子,收成好的年头始终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也能免于被饿死;
这样之后再鞭策他们走向善,因此百姓很容易听从。

现在的君上规定百姓的产业,使得他们抬头不能侍奉父母,低头不能养活妻子孩子;
收成好的年头始终困苦,收成不好的年头不能免于被饿死的厄运。

这样仅仅保全生命都恐怕来不及,怎么有工夫讲究、学习礼义呢?王想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宅地,在这上面栽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棉袄了(他们已经身体衰弱,穿丝棉袄可以保暖)。

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交配、怀孕、下崽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一个成年男子受百亩田地,不要因为徭役等耽搁他的农事,一个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用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

老人穿丝棉袄吃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公孙丑(孟子徒弟)问道:“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

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上下四方。

它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相配;
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

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

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又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促使它成长。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

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家里的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是很少的。

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
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 2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

” 12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之道。

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
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

” 3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者中兴起,傅说(yuè)从筑墙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gé)从鱼盐贩子或劳动者中被提拔出来,管子从狱官的手中被释放并且得到提拔,孙叔敖被从海边提拔出来,百里奚被从做买卖的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给予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心意和志气痛苦难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肚子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使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通过这些来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点过错,此后能接受教训,痛改前非。

心中困苦,思虑横塞胸中,然后发愤振作。

表现于脸色,传达以声音,然后才能明白。

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死亡。

”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

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

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羞恶(因自身不善而羞耻、见他人不善而憎恶)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
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假如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
假如不把这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 2同情之心,人人都有;
羞恶之心,人人都有;
恭敬之心,人人都有;
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是仁的发端);
羞恶心,属于义(是义的发端);
恭敬心,属于礼(是礼的发端);
是非心,属于智(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所以说:“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仁、义、礼、智),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它。

” 3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他才成为君子)。

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它。

” 4孟子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发端即在其中)。

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 5孟子说:“稻、黍、稷、麦、豆五谷,都是好种子;
可是假如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 6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

说话违背礼义,这就叫自己残害自己;
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弃。

仁,是人安适的住宅;
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即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即行不由义),可悲啊!”。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