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乐播足球网/ 正文

现代游记散文范例分析-现代游记散文名家名篇

admin2023-12-30乐播足球网24 ℃0 评论

游记散文名家名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一起来看看名家游记散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观莲拙政园 周瘦鹃 1.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

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有千古的。

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

2.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

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

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
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

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
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

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

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3.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

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

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艳,不同凡卉;
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

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蕊,七八蕊,以至十三个蕊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

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

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

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

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

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

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

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

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

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太湖游记 钟敬文 终于到了“湖山第一”的惠山了。

登起云楼,楼虽不很高,但上下布置颇佳,不但可以纵目远眺,也很使人感到幽逸的.情致。

天下第二泉,这是一个多么会耸动人听闻的名词。

泉旁环以石,上有覆亭,近亭壁上有“天下第二泉”署额。

另外有乾隆御制诗碑一方,矗立泉边。

我不禁想起这位好武而且能文的满洲皇帝。

他巡游江南,到处题诗制额,平添了许多古迹名胜,也是怪有趣味的事情。

为了路径的顺便,我们逛了一下锡山。

山顶有龙光寺,寺后有塔。

但我们因怕赶不及时刻回苏州,没有走到山顶便折回了。

这样的匆匆,不知山灵笑我们否? 梅园,是无锡一个有力的名胜。

当我们刚到园门时,我们的心是不期然地充满着希望与喜悦了。

循名责实,可以晓得这个园里应该有着大规模的梅树。

可惜来得太迟了,“万八千株芳不孤”的繁华,已变成了“绿叶成荫于满枝”!然而又何须斤斤然徒兴动其失时之感叹呢? 园里的桃梨及其它未识名的花卉,正纷繁地开展着红白蓝紫诸色花朵,继续着梅花装点春光的工作。

走上招鹤亭,脑里即刻联想到孤山的放鹤亭。

李君说,在西湖放了的鹤,从这里招了回来。

我“幽默”一笑。

至此,我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

口里非意识地念着昔年读过的“放鹤亭中一杯酒,楚山馨馨水鳞鳞”的诗句,与其说是清醒了悟,还不如说是沉醉忘形,更来得恰当些吧。

离去管社山麓,乘着小汽船渡登鼋头渚。

渚在充山麓,以地形像鼋头得名。

这时,桃花方盛开,远近数百步,红丽如铺霞缀锦,春意中人欲醉。

渚上多奇石,突兀俯偃,形态千般。

我们在那里徘徊顾望,四面湖波,远与天邻,太阳注射水面,银光朗映,如万顷玻璃,又如一郊晴雪。

我默然深思,忆起故乡汕埠—带的海岸,正与此相似。

昔年在彼间教书,每当风的清朝,月的良夜,往往个人徒步海涯,听着脚下波浪的呼啸,凝神遥睇,意兴茫然,又复肃然。

直等到远蜂云涛几变或月影已渐渐倾斜,才回到人声扰攘的校舍去。

事情是几年前的了,但印象却还是这样强烈地保留着。

当我们从管社山麓坐上车子,将与湖光作别的时候,我的离怀是怎样比湖上的波澜还要泛滥啊。

游记散文

  游玩过一个地方之后大家不妨写一写游记散文吧,记录一下自己的旅程。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游记散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走在鞭篱古道上   从城区荷花塘出发,溯岩樟溪而上,与弥漫着花香的春风撞了个满怀。

骑行七八里,一个靠山临水的小村庄映入眼帘,这就是周村傀儡棚自然村。

一幢灰墙青瓦的农舍门前,一个农妇正在晾晒衣物,我走近想讨碗茶水解渴,只见屋旁有一小山涧,潺潺流水在乱石中穿行,旁边一块路标指示:鞭篱古道。

  抬头仰望,遮天蔽日的古树下,一条石阶山道天梯般向上延伸,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会立即浮现在你的脑海。

低头看路,每一级石阶的周边都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植物,毛茸茸的,似绿色的地毯把褐色的石头紧紧拥入怀中。

默默无语的阶石,你在这里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接受了多少山民草鞋的亲吻,你把多少山货送出村庄,又把山外的物品送进山上?你和兄弟姐妹站成有序的队列,把山里的世界与山外的世界连接。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离合悲欢,惟有你淡定从容,笑对变故,岿然不动。

  拾级而上,一棵棵苍劲的苦楮树列队迎接我这个稀客,真的是不敢当啊。

这一棵树干魁梧,仓枝屈虬,树心已空,老枝上却嫩芽丛生,鹤发童颜,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那一棵,树根裸露于地表,树干弯曲,却绿叶如盖,老当益壮。

曾记否?你那包着褐色坚壳、富含淀粉和微量元素的果实,味先苦后甘。

荒年充饥,你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丰年作食,或磨粉作饼,或制成豆腐,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你不会忘记吧,你也曾见证了山乡巨变:担挑肩扛的村民被访古探胜、登高锻炼的市民取代,扁担被康庄路上的农用车取代,轿子被轿车取代……   穿过苦楮林子,康庄路盘旋而上,路后是一个新建的风雨亭。

单说这个亭子的本身,与别的风雨亭并没有特别之处,也是飞檐翘角、八面临风。

但说到它与周围环境的映衬配合,就有独特之处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风雨亭所处的位置,你会感到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般的满足。

站在风雨亭里,前面是青翠的苦楮林海,左右均碧绿竹林,后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

这样,风雨亭就成了沟通线与面、青与绿、曲与直的焦点。

其实,这个亭子,与其说是风雨亭,不如称作听风亭更为确切。

一阵阵山风从林间穿过,不同的季节,你能听到不一样的自然之语。

春天,竹林间的暖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风过之处,尽显青翠。

我听到了竹笋拔节的声音,野花绽放的声音,万物苏醒的声音。

夏日,热风经过苦楮叶子的过滤竟然变得清凉无比,各种野花混着树叶的清香幽幽,沁人心脾。

秋天,松涛阵阵,果香弥漫,让人神清气爽。

冬日,山间红梅怒放,梅香四溢,疏影横斜。

  离开风雨亭往上攀登,古道边立着一排伟岸高大、直刺苍穹的松树。

轻轻地抚摸你的身躯,我似乎读懂了你的思想。

你根扎贫瘠的山脊却冠顶蓝天,严寒酷暑不改色;
你置身坚硬的悬崖却咬定青山,风霜雨雪不乱心。

你伸出铁臂迎宾客,昂扬向上不媚俗;
你仰望苍穹树正气,坚贞不屈展铁骨。

  走出松林,迎面是一畈梯田,走过梯田是一个桃花源似的村庄——鞭篱村。

村子不大,村前是一片高大茂密的风景树林,树林边是飞檐翘角、红墙青瓦、画栋雕梁的庙宇,三面竹林怀抱,一泓清泉穿村而下,农舍顺着山势呈梯级分布,桃树、梨树穿插其间,翠绿的竹子、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黄色的篱笆、白色的墙壁,还有农家、鸡舍、庙宇、回廊等等组成一幅水墨山水画。

置身其间,你一定会觉得来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站在整洁的村道上环望四周,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的轻微响声和偶尔的一声鸡鸣,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在这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空气中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走进一家农家乐,放眼望去,凳子、凉床、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部是竹子制成的,甚至接山泉用的水管也是竹子。

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绿茶和吃尖笋干更更有情调的了。

  我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游人的欢笑声。

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原来是一群游客在竹林中留影呢。

  不知不觉,竹林间掠过一群归鸟,我挥一挥手与美丽的鞭篱告别,带回了一颗刚被洗涤过的心灵。

  2、赏游大唐芙蓉园   位于古城西安南郊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与大雁塔毗邻的皇家园林,这个融汇着古朴与时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唐朝文化张力的园林,已成为展示盛唐文化的一张名片。

  我们游历的时候,正直暮春,阳光洒在这座皇家宫苑内,使所有的建筑和景致都处在一片萌动之中,有着一览无余的透彻。

湖面泛起的微波氤氲着点点滴滴恍如隔世的气氛。

时间,仿佛镌刻在园内。

大唐芙蓉园的美,总透着征服的霸气和倾城的贵气。

  园内的建筑有着历史的灵动和沉淀的厚重,把建筑的美感和林苑的错落有致融合得天衣无缝。

它的韵味,需要你用心去感应,去品赏。

园内的`日与夜,演绎着截然不同的美感,面对一汪碧水,古典音乐充盈于耳,令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

  听导游讲,芙蓉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曲江山水景致优美,秦王朝时,就在此开辟了著名的皇家禁苑——宜春苑,并建有著名的离宫——宜春下苑。

隋时,因曲江池中莲花盛开,异常红艳,遂更名为“芙蓉园”。

时至唐代,唐王朝在隋朝芙蓉园的基础上,扩大了曲江园林的建设规模和文化内涵,除在芙蓉园修紫云楼、彩霞亭、凉堂与蓬莱山外,还开凿了大型水利工程——黄渠,扩大了芙蓉池与曲江池水面。

唐玄宗为能经常去曲江芙蓉园游幸作乐,沿城墙专门修筑了由皇宫至芙蓉园的夹城。

每逢曲江大会,唐明皇便携宠妃百官登临芙蓉园紫云楼与民同乐。

此时的芙蓉园达到了它发展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是大唐繁荣、盛世太平的一个符号,也是唐文化的荟萃地,更是唐都长安的标志性区域。

其后,随着唐末长安城的毁灭,芙蓉园也经历了一场浩劫,各种园林建筑惨遭破坏,园内的各项文化活动也逐渐沉寂,芙蓉园的繁华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想象和遗憾。

  大唐芙蓉园的重建始于2005年春,经历了上千年的衰败和沉寂后,大唐芙蓉园以无与伦比的美艳姿态华丽转身,完成了古典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重建后的大唐芙蓉园,占地一千亩,拥有水域面积三百亩的园林,再现了芙蓉园内昔日亭台楼阁、雕栏画栋、碧波荡漾、花草繁盛的美景。

园内分帝王文化、女性文化、诗歌文化、科举文化、茶艺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外交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景观文化、儿童娱乐、水秀表演十四个景观文化区,集中展示了唐王朝辉耀四方的精神风貌和璀璨多姿、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

  走进大唐芙蓉园,让人震撼的不仅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和仿佛置身于唐朝的错觉,更是现代高科技所带来展示手法的新颖和体验的快感。

漫步园内,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闻到阵阵幽香。

我们感到好奇,问及导游,才知道,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户外香化工程,怪不得香溢满园呢?如果你有胃口,可以亲临仿唐宴开发基地——御宴宫,品尝皇家菜肴,体味皇室生活的雍容与荣光。

如果你有诗情,还可以到展现唐代诗歌文化的雕塑群前与李白对酒,陪杜甫吟诵。

如果你携了妻儿,不妨逛一逛再现唐长安城贸易活动的场所——大唐集市,或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你在夜间游园,那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以及水景表演可不能不看哦,那集声、光、电、水、火于一体的实景演艺,将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完美地融为一体,让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大唐芙蓉园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聚集地,还是一个有典有故有梦有想的精神家园。

这个故事和梦想始于大秦,历经隋唐,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将继续传递到明天,故事有多长,梦就有多美多香。

如今的大唐芙蓉园,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成为华夏子孙寻根追梦的文化祖庭和重温盛世的精神家园。

步入大唐芙蓉园,就像进入盛唐文化之旅,每个建筑和景观都有着迷人的典故传说。

漫步其间,高大的古典建筑与粼粼波光让人目不暇接,似乎从步入园门的那一刻起,便已时空扭转,梦回大唐。

  告别时,我们的兴致依然未减,赏游大唐芙蓉园,使我们享受了一次盛唐历史与文化的大餐,赏鉴了一尊古典与时尚完美交融的雕塑。

在园林出口,我购得了一本大唐芙蓉园影像集,其实此举已属多余,大唐芙蓉园的美,已深深镌刻于我的脑海,它的古朴、时尚与经典,早已融进了我的血脉之中,迸发出经久不息的回响......。

游记散文名家名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一起来看看名家游记散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观莲拙政园 周瘦鹃 1.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

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有千古的。

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

2.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

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

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
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

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
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

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

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3.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

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

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艳,不同凡卉;
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

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蕊,七八蕊,以至十三个蕊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

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

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

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

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

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

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

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

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

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太湖游记 钟敬文 终于到了“湖山第一”的惠山了。

登起云楼,楼虽不很高,但上下布置颇佳,不但可以纵目远眺,也很使人感到幽逸的.情致。

天下第二泉,这是一个多么会耸动人听闻的名词。

泉旁环以石,上有覆亭,近亭壁上有“天下第二泉”署额。

另外有乾隆御制诗碑一方,矗立泉边。

我不禁想起这位好武而且能文的满洲皇帝。

他巡游江南,到处题诗制额,平添了许多古迹名胜,也是怪有趣味的事情。

为了路径的顺便,我们逛了一下锡山。

山顶有龙光寺,寺后有塔。

但我们因怕赶不及时刻回苏州,没有走到山顶便折回了。

这样的匆匆,不知山灵笑我们否? 梅园,是无锡一个有力的名胜。

当我们刚到园门时,我们的心是不期然地充满着希望与喜悦了。

循名责实,可以晓得这个园里应该有着大规模的梅树。

可惜来得太迟了,“万八千株芳不孤”的繁华,已变成了“绿叶成荫于满枝”!然而又何须斤斤然徒兴动其失时之感叹呢? 园里的桃梨及其它未识名的花卉,正纷繁地开展着红白蓝紫诸色花朵,继续着梅花装点春光的工作。

走上招鹤亭,脑里即刻联想到孤山的放鹤亭。

李君说,在西湖放了的鹤,从这里招了回来。

我“幽默”一笑。

至此,我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

口里非意识地念着昔年读过的“放鹤亭中一杯酒,楚山馨馨水鳞鳞”的诗句,与其说是清醒了悟,还不如说是沉醉忘形,更来得恰当些吧。

离去管社山麓,乘着小汽船渡登鼋头渚。

渚在充山麓,以地形像鼋头得名。

这时,桃花方盛开,远近数百步,红丽如铺霞缀锦,春意中人欲醉。

渚上多奇石,突兀俯偃,形态千般。

我们在那里徘徊顾望,四面湖波,远与天邻,太阳注射水面,银光朗映,如万顷玻璃,又如一郊晴雪。

我默然深思,忆起故乡汕埠—带的海岸,正与此相似。

昔年在彼间教书,每当风的清朝,月的良夜,往往个人徒步海涯,听着脚下波浪的呼啸,凝神遥睇,意兴茫然,又复肃然。

直等到远蜂云涛几变或月影已渐渐倾斜,才回到人声扰攘的校舍去。

事情是几年前的了,但印象却还是这样强烈地保留着。

当我们从管社山麓坐上车子,将与湖光作别的时候,我的离怀是怎样比湖上的波澜还要泛滥啊。

游记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下面是关于游记散文三篇的内容,欢迎阅读!   苏州游记   儿子平时工作很忙,还老想着怎样利用双休日丰富我的退休生活。

然而老天并不作美,上海的初冬很不正常,本该干燥寒冷的季节,却没完没了的下雨,再不天晴,我看人也要发霉了。

  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天气转好,儿子马上就安排苏州之旅。

经过缜密考虑,苏州景点较多,最能代表苏州美景的莫过于拙政园(园林)和周庄(水乡)。

周五下午,儿子将本田车灌满了油,老伴采购了路上所需食品、饮料,收拾了必要的衣物用具。

28日一大早,我们一家老小六口,开启了双休日自驾游苏州的旅程。

很久以来,苏州美景甲天下的赞誉就如雷贯耳,也看过不少有关图片。

一旦身临其境,那种妙不可言的激动和兴奋是无与伦比,发自内心的。

  苏州拙政园,以山水为中心,厅榭精美,山水萦绕,花木葱郁。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当时御史王献臣因受朝中特务机关诬陷解官还乡,在此置地建宅,费时十六年始建成这座花园。

此后,明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又于花园东侧购地,建成私家园林“归园田居”。

此两园随时势变迁多次易主,迁延至解放后收归国有,合为一园,即今之拙政园。

全园一分为三,即东园、中园和西园。

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精美华丽,西花园奇园美宅。

整体布局严谨,局部风格各异。

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所有建筑,形神兼备,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体现幽雅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其景致之秀美,冠绝全国。

让你目不暇接,徜徉其间,渐入佳境。

  我被眼前由先人创造的人间天堂所陶醉,拙政园尽管只是苏州园林之一,但已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折射出中国人崇尚和亲近自然的人生观,这项工程凝聚了古代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其间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词、中国书画等传统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文明博大精深的又一写照。

我们在赞赏前人非凡创造能力的同时,也不禁会羡慕庄园主人及贵族士大夫、文人雅士的高贵优雅的生活方式。

追古思今,我在心中祈祷,呼唤当今人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特别珍惜和保护好与人类休戚与共的自然环境。

近来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肆虐的雾霾天气,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安全和健康,教训十分深刻。

  当天晚上,我们全家信步金鸡湖畔,欣赏着绮丽的苏州夜景及湖水中闪烁迷离的倩影。

当我们坐在临湖得月楼酒店,品尝松鼠桂鱼、享用着苏味香酥鸡时,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古代苏州人的那份逍遥和浪漫。

  第二天,我们在宾馆享用完自助早餐后,立即赶往周庄,这时天空阴沉,空气湿润,薄雾笼罩,细雨连绵,像是老天有意给我们游江南水乡创造一份朦胧梦幻的天然意境。

  一进入景点,仿佛就像进入了人间仙境。

周庄的美,源于水的魅力。

城在水中,水在城下,是周庄的一大特色,全镇明清风格的砖雕民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大小不同的各种石拱桥星罗棋布,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水中小船轻摇,绿影婆娑。

到周庄,不看看双桥,不算到了周庄。

双桥居于周庄四大名桥之首,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画作《故乡的回忆》,更是使其扬名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旖旎风情。

尽管桥上及民巷中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挨肩擦背,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和热情。

我们时而穿行在狭窄的街道上,两旁门棱上匾额旌旗古风犹存;
时而拾级踏上石桥,极目远眺,看到水路由近向远消失在地平线上;
时而驻足店铺,被摆放在柜台上绣有民间图纹的各种织锦、刺绣所吸引。

就这样,走走停停,手机一刻也没闲着,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几乎不用太多的取景,站在一个位置就能拍出前后左右十几个画面。

由于游客太多,拍出的合影或个人照很难找到一张没有他人干扰的照片。

好在抢拍了一些纯景致的图片,满足了我收集素材的需要。

  眼看天色渐晚,考虑还有几小时回家的路程,我们恋恋不舍的结束了短暂而愉快的苏州之旅。

在回上海的路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着这一趟的收获和感受。

特别是我,深深被江南山水的清幽恬静、温馨安逸的气氛所感染,那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那悠悠停泊的弯弯小船、那千回百绕的高墙深巷和那水乡特有的圆拱桥。

时时闪现在脑海中。

我此时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为什么她会引来中外名画家纷至沓来。

为什么周庄画家村的作品特别受人亲昧。

我以为,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不仅能大饱眼福,更能得到一份心灵的感动和洗礼。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

正是有了水,周庄才显得那么的安详静谧,能够包容世俗的一切,任世事变迁,总能够那么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是更需要这种包容和豁达吗?感谢周庄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这份馈赠。

尽管这趟旅游显得有些仓促,有的景点还没来得及光顾和品味,个人游因没有导游现场解说,许多有故事的细节被拉下。

好在上海到周庄路途并不遥远,留下一些遗憾,大概是为了以后的重游和回归留下一份念想吧。

  青龙山记   青龙山隔泾河与甘肃宁县相望,山梁从塬地沟边逐渐低延到河川,两旁皆为深沟大壑。

塬边山头伫立一尊城堡,山梁最低处曲折止于河滩,隔沟望之,仿如苍龙昂首摆尾,故有此名。

  延安时期,青龙山高地上国民队伍筑设堡垒,封锁边区,如今堡垒痕迹犹在。

电影《彭大将军》在此拍摄掩埋烈士遗体情节,青龙山因之被更多人传扬。

我曾来此采访城堡遗迹,看到塬边松柏森森,沟坡林木葱茂。

听其历史,观其物景,颇感这是一道有故事、有蕴含的传奇之山。

  深秋时节,我再次采访青龙山,看到这里崛起一片生态旅游景区,多处新景与原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存融为一体,自具特色,颇受青睐。

  庙堡并存是景区的核心物景。

庙观建于清道光年间,虽是祭神护佑意识的产物,但建筑体式、泥塑壁画却具艺术价值。

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事,附近村人在此临沟筑堡,避防抗掠。

1926年,国民军杂牌连队驻扎县城,纵兵为匪,预征田赋,劫掠百姓。

民众恨之入骨,称其为“红头”,便成立红枪会,后改称农民自卫团,“反贪官污吏,打红头匪军”,终以牺牲26人代价获胜。

青龙山之城堡、庙观,即是农民自卫团的活动旧址。

今青龙山生态旅游景区发掘农民抗暴事件,于庙院重筑围墙,制作记写当年农民运动的《十二月歌》与《胜利歌》壁栏,供人观瞻,农民运动的历史堪值铭记。

  满山林木是景区的壮美景观。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沟壑坡洼,遍植松柏林木,创建芋元林场,是林业部、省地县先进单位。

黄土沟坡区的.队办林场是当时的新生事物,省级劳模、林场带头人杜勤善,率领村人绿化荒山的事迹遐迩遍传。

省政府召开社队林场工作会议,曾来青龙山参观。

地区林业局亦派工作组在林场蹲点,总结科研与管理经验向各地推广。

当年的奋斗使青龙山满眼葱郁,新建的生态旅游景区就掩映在林木风光之中。

来此游览,可赏林木之美,可观前人之功。

  窑洞餐饮是景区的怀思体验。

景区改造一片浅凹台地,掘出一排传统窑洞,前辟花草广场,设置雨阳露亭,是游人品享美食、休憩购物之所。

窑洞餐饮借用“人民公社食堂”之名,寓含福满现今新生活之比。

饮食品种为长武独有的小酥肉、血条汤、水豆腐、牛犊馍等,展售物品为地方特色的老虎枕头、虫鸟裹肚、虎头童鞋、刺绣针织等,多有农家文化情趣。

  游乐场所是景区的田园生趣。

山梁两厢恢复的农家窑院,山脊林荫新辟的游览步道,城堡左右间有木屋别墅的花草园圃,沟头崖边培植的时令果园,屋可居客,道可观景,别墅有山野之味,果园宜游客自采。

更有收购的数百块石磨,砌铺之字形甬道,通达置有犁、耙、耧、鞍及木车、簸箕、木杈等农事用具的展室,展示农耕文化,殊有地域情味。

  新农村建设促成青龙山焕发新颜。

这里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的挖掘,是青龙山所在相公镇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打造青龙山生态旅游景区,景区企业又与镇政府联手合作,将景区管理纳入扶贫事业。

贫困户资金在景区经营中入股分红,贫困户劳力优先在景区就业,镇政府与景区企业提供货棚、货亭供贫困户售货,都是这古老山塬上呈现的崭新气象。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勃勃生机鼓舞人心啊。

  感时代之新引动山塬之美,我便作青龙山此记以铭。

  太白书屋小记   “太白书屋”4字位于九华山景区入口处茶楼南墙上,茶楼有两层,拱顶飞檐,古色古香。

茶楼后有一小院,院周有L型平房,是为餐馆。

太白先生石雕立像一尊,位于院内靠北餐馆前,衣冠楚楚,神态飘然。

另一侧餐馆檐下,录古诗数首,有书者具名,却无诗作者出处。

其中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在太白先生诗作中并不十分著名,据说九华山即因其中“九华峰”一词得名,因此在九华山却非比寻常。

在九华山入境牌坊上,即有赵朴初先生撰写“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对联。

至今诵来,诗仙风采依然扑面而来!   “太白书屋”相传为太白先生读书处,但确切的读书地点已无可考。

仅院落南段面向群峰处,有古银杏两株,相传为先生手植,时值深秋,满树金黄,令人沉醉,不胜遐思。

树下有井一方,内有红鲤鱼数条,神态悠闲。

但以自由之身,困于方寸之间,先生有知,定然感慨不已。

游客对文化掌故多不在意,但餐馆生意却是价廉物美,食客络绎不绝。

餐馆不大,经营对象也是普通民众,但内部布置仍然富有诗歌文化特色,其中一幅巨型草书《将进酒》相当入情。

人生到此,即使不能“一饮三百杯”,也可尝试“同销万古愁”了。

  归程途径“太白墓”侧,想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多少生前艰难事,化作千秋万代名!心灵深处,何曾离开过秋浦河、九华山和如诗如画的皖南,诗魂融入当涂皎皎月色,岂是偶然。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