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加拿大28/ 正文

农村老人生活常识,新时代老一辈农民出路在哪里

admin2023-11-24加拿大2820 ℃0 评论

农村老人生活常识,新时代老一辈农民出路在哪里?

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严重的冲击着农业,农民种地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进城务工搞第三产业带动了一大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很多农民成了市民。

但有一部分农民由于观念等各方面原因,继续呆在农村种地,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严重地冲击着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那老一辈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1.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专门的行业协会和合作社,从技术到种植到销路都有订单,降低种地的风险,提高种植效益,比如:甘肃省定西市的洋芋种植,就采取这种模式,出口多国,效益不错。

2.由大而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向大农业过渡,实行种植养殖专业化,形成规模化,比如:某地适合养养,就应该减少种植业,增加养羊业,由于形成了规模化,销路不愁,技术服务业不愁。

3.适当流转土地,让有钱老板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然后给老板打工,获得工资和土地租金双份收益。

4.搞特种种植,养殖,比如:中药材种植,养蜂,养鹿等。

不论干啥,都要转变观念,到外面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和理念,还要学会上网查资料,及时掌握信息,及时获得先进技术,这样才会降低养殖,种植的风险。

新时代的农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

你好,我是村乡飛哥,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新时代的农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首先得系统学习农业各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养殖技术,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养鸡养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育种、给雏鸡做好保温工作等。

②其次是不断学习和提升种植技术,因地制宜,考察好场地的同时也要注意留意哪种土壤适合种植什么作物。

比如:皇帝柑、火龙果、珍珠李等,火龙果不仅需要一定得技术,授粉的时候灯光得调试好,如何提高授粉效率等,种植果树都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因此新时代的农民一定要学好相关的种植技术,积累更多的种植经验。

③再一个是要学习好电商知识,将电商的各个模块操作学习到位,娴熟的掌握操作要领,充分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多个销售渠道,使自己所种植水果和养殖家禽销往全国各地。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时刻抱着谦虚的学习心态,不断地提升自己,掌握和运用好科学种植养殖技术,随着智能机的广泛运用和5G网络的到来,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每天浏览手机就能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怎么样进行农产品带货直播等等。

以上就是@村乡飛哥 的个人看法与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和一些建设性建议的也可以在评论下方进行留言,觉得我的建议可行的也可以评论+点赞+关注村乡飛哥。

祭祀是提前去还是当日去?

先生孝心可鉴,但这是常识问题。所谓“周年”祭祀,是一种后辈寄托哀思的仪式,按照传统礼仪,一般都要在三周年的当天去,既不提前也不后拖的。祭祀时间上要过了午时。因为阴人用阴时,而在传统天文历法上,一天当中,过了午时才为阴,也就是下午13点以后去是最佳时间。

农村土炕怎么砌合理?

北方用土或砖砌成的、睡眠时为了抵御寒冷的睡眠器具叫“火炕”。

“火炕”的缺点:浪费有效资源(产热时消耗的木材等);不环保(燃烧时产生对人和环境都有影响的污染物);供热劳动强度大(人工操作);温度控制不易把握;应用范围不广(只限农村地区)等。

烧火炕时需要灶台,火炕不好烧,毛病大多会出现在灶台。

我国传统的老式灶具有一不、二高、三大、四无的弊病:

一不:通风不合理。旧式灶没有通风道(落灰炕),只靠添柴口通风,从添柴口进入的空气不能直接通过燃料层与燃料调合均匀,所以,燃料不能充分燃烧。同时,从添柴口进来大量的冷空气在经过燃料表面时又降低了灶内温度,带走了一部分热量,使得一些可燃气体和碳不能充分氧化。常言道:“灶下不通风,柴草必夹生;要想燃烧好,就得挑着烧”。

二高:锅台高,吊火高。旧式灶只考虑做饭方便和添柴省力,而没注意燃料的燃烧和节约。无论锅用的锅台都搭得很高,锅脐与地面的距离很大,使火焰不能充分接触锅底,大量的热能都流失掉了。这种灶开锅慢,做饭时间长,正是“锅台高于炕,烟气往回呛;吊火距离高,柴草成堆烧”。

三大:添柴口大、灶膛大、进烟口大(灶喉眼)。旧式灶由于这“三大”使灶内火焰不集中,火苗发红、灶膛温度低。灶内又没有挡火圈,柴草着火就奔向灶喉眼,火苗成一条斜线,火焰在灶膛里停留时间较短,增大了燃烧热能辐射损失,使一部分热量从灶门和进烟口白白的跑掉了。

四无:无炉篦、无炉门、无挡火圈,无灶眼插板。旧式灶由于无炉篦使灶内通风效果不好,燃料不能充分燃烧,出现燃烧不尽和闷碳的现象。由于添柴口无炉门,大量的冷空气从炉门进入灶内,降低了灶内温度,影响了燃烧效果,增大了散热损失。由于灶膛内无挡火圈,使灶内的火焰和高温烟气在灶内停留的时间短,火焰奔向灶喉眼不能充分接触锅底,锅底的受热面积小,做饭慢,时间长,费燃料。由于旧式灶没有灶喉眼插板,因此造成灶喉眼烟道留的小了,没风天时抽力小,烟气就排不出去、出现燎烟、压烟和不爱起火;灶喉眼烟道留的大了,在有风天时,炕内抽力大,烟火又都抽进炕内,出现不爱开锅,做饭慢等现象。同时,又使灶内不保温,火炕凉的快,也增大了排烟损失。所以:旧式灶费柴、费煤、费工、费时,热效率低。

同时,旧式炕还有一无、二不、三阻、四深的弊病:

一无:旧式炕内冷墙部分无保温层。冬季,炕内冷墙部分(前墙、后墙、山墙)的里墙皮有时上霜、挂冰、炕内热量损失很大。同时,里墙内如抹的不严,造成透风而又不好烧。如果在冷墙部分增设保温层,可防止透风和减少炕内热量损失。

二不:旧式火炕的炕面一是不平,二是不严。过去搭旧式炕是“不管炕面搭成什么样,最后全用泥找平”。这种作法是不对的。炕面不平,烟气接触炕面的底面流动时的阻力就大,影响分烟和排烟速度,炕面不严则炕内支柱砖受力而不均,出现炕面材料折断和塌炕的现象。炕面材料之间接触不好,炕面泥薄厚不均,又直接影响炕面的传热效果。

三阻:旧式火炕炕头是用砖堵式分烟,造成烟气在炕头集中和停顿,因此炕头分烟时阻力大。炕洞大多采用卧式死墙砌法,占面积大,炕面的受热面积就小,同时,在炕洞内又摆上一些迎火砖和迎风砖等,造成炕内排烟阻力大。火炕的炕梢由于没有烟气横向汇合道,而是用过桥砖搭的炕面,造成排烟不畅,炕梢出烟阻力大。这“三阻”使得火炕不好烧和不能满炕热,增大了炕头与炕梢的温差。

四深:旧式火炕的“炕洞深”、“狗窝深”、“闷灶深”、“落灰膛深”。这“四深”使炕内储存了大量的冷空气。当炉灶点火时,炕内的冷空气与热烟气就会形成热交换,产生涡流,造成炉灶不好烧。这些冷空气还要吸去和带走很多热量,使之多烧燃料炕还不热。

总之,旧式灶炕由于这些弊病的影响,所以经常是不好烧,炕不热,屋不暖;要使炕热屋子暖,就得多搭炉灶,多烧燃料,造成费煤、费柴、费工、费时、费材料。

那么,新旧炕灶都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了解到,旧式灶没有通风道,灶膛大、灶门大、喉眼大,柴草不能充分燃烧,热量损失很大,费柴、费煤、费时。旧式炕结构不合理:炕内落灰膛、闷灶、“狗窝”、炕洞都很深,搭炕时既浪费了很多材料,又在炕内贮存了大量的冷空气,以致炕凉屋冷。有时炕灶冒烟使得室内烟雾迷漫、灰尘乱飞,把人呛得涕泪皆流。有的灶,火苗从灶口外窜,炕头局部过热,有时造成火灾。总之,旧式炕灶热能利用率仅有20%左右,既浪费了大量的燃料,又延长了做饭时间,炕还不能全热,还不安全,不卫生。

新式炕灶按照燃烧和传热的科学原理,合理地进行了设计:对炕灶的热平衡和经济运行进行了优选,改革了炉膛、锅壁与灶膛之间相对距离和吊火高度、烟道和通风、炕内结构等,并在炕灶方面增设了保温措施,提高了余热利用效果,扩大了火炕的受热面和散热面。因此,新式炕灶结构合理,通风良好,柴草燃烧充分,炉灶上火快,传热和保温性能好,炕灶热能利用率达到50%左右。所以,新式炕灶省燃料,省时间、好烧、炕热、屋暖、使用方便、安全卫生。

“北方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俗称“吊炕”)是辽宁省农村能源科技人员在“七五”、“八五”期间,依据建筑结构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反复研究,不断实践而研制成功的。其灶的热效率由过去的14%—18%提高到25%—35%,炕灶综合热效率由过去的45%左右提高到70%以上。炕内宽敞,排烟通畅,结构合理,炕温能做到按季节所需调解,温度适宜,不仅热效率高,而且外形美观,型为床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被称为农民家中的“席梦思”。

请问大嫂有义务照顾年迈体弱的婆婆吗?

段老师52岁,副教授,月薪9000元,兄弟姊妹4个,爹娘全靠他一人孝敬。暑假,因为评职称,突发心梗,被黑白无常拖走了。这下坏了,谁来养爹娘?两个弟弟嚷着,“大嫂必须每月给老人2000元生活费,不然,不能埋进老段家的祖坟”……

段老师有些惨,52岁了,依然是个副教授。为了评职称,绞尽脑汁发论文,弄科研项目,带学生参赛,搞技术服务。

他每天累得像条狗,戴着一副厚瓶底似的眼镜,脑袋成了地中海,脑瓜顶像灯泡,四周一圈稀稀疏疏的头发,每天心事重重的样子。

评不上职称,工资就上不去。工资上不去,就没有钱。闺女出国留学需要钱,爹娘养老需要钱,弟弟妹妹也需要钱。山区老家12口,都在眼巴巴地等着啃他呢!

段老师家在贫困山区,他是老大,有2个弟弟,1个妹妹,只有他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当了大学老师。从此,爹娘就成了他一个人的爹娘。

他爱人叫王丽君,是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老师,脸盘像十五的月亮,眼睛像弯弯的月牙,白白胖胖的,乐乐呵呵的,一看就是好脾气。

段老师头悬梁,锥刺股,从山沟沟里考上大学,真不容易!他是个神行太保,去县城读高中,60里山路,全靠两条飞毛腿。一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

他家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兄弟姐妹4个,瘦得跟小鸡仔儿似的!山上没有平整的田地,东一小块,西一小块,加起来不够一亩,粮食总是不够吃。

他上高中,连几十块钱学费都掏不起,差点辍学。班主任急了,“你是块学习的材料,不上大学就可惜了”,老师替他垫付了学费,他感激了一辈子。

他一到周末,就去工地上搬砖,他只有1米69,瘦瘦巴巴的,汗水和着泥水,往下淌。挣了生活费,自己只啃馒头咸菜,留下钱给爹娘,养弟弟妹妹。

皇天不负有心人,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段老师考上了重点大学,小山村沸腾了,乡亲们都说,老段家要飞黄腾达了。

可是,上大学也需要路费和生活费。爹娘愁眉苦脸,求爷爷,告奶奶,亲戚朋友都借遍了,才买了一张去京城的火车票。

他惴惴不安地去学校报到。恰巧,这是最后一年免学费,每月有18元的生活补助,还可以勤工俭学,他半工半读,上完了大学。

因为成绩优异,保送了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我们学校当老师。工作第1年,工资只有280块钱。

他欣喜若狂,只留下80块钱,200块钱全部寄回了老家,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大妹很懂事儿,只上了个小学毕业,就帮爹娘干活了。

两个弟弟都不成器,二弟初中毕业,三弟高中毕业。兄弟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打工,没技术,没力气,挣不了几个钱。

段老师一穷二白,但总有傻姑娘,自愿跳坑。段老师爱去图书馆借书,二楼借书处是个矮矮胖胖的年轻女老师,叫王丽君。

有一次,他找一本专业书,在书库满头大汗,转了半天,也没找到。丽君扑哧一下,乐了,“这位老师,您找哪本书”?她三下两下,就找到了。

他千恩万谢,一来二去,俩人就认识了,陷入热恋。王丽君姐妹两个,她是老小,爸妈都有正式工作,家庭条件甩段老师18条街。

段老师很勤快,丽君有点懒羊羊。段老师每天早晨,会打上热热的豆浆、油条,给丽君端过去,在教师宿舍门口柔声喊,“丽君,吃早饭了”。

女人就架不住男人的温柔和体贴。这一点,让丽君记了一辈子。心甘情愿当了一辈子“扶贫办主任”。

丽君的爸妈不同意,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宝贝闺女将来肯定会受苦,掰开了揉碎了,给小女儿说,丽君就是不听。

最终,爸妈拗不过她,给丽君做了6条被子、6条褥子、还塞给她5000块钱。段老师空手套白狼,一分钱没花,所有的家具家电都是丽君买的。

他俩在学校的破平房结婚了,正好是我们西边的邻居。婚后一年,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俩人省吃俭用,发现钱总不够花。为什么呢?除了小家的花销,段老师每个月要贴补老家。

丽君多少有点意见,别人家都在市里买房了,结婚8年,他们依然住着四面透风的破平房。但是,她心疼丈夫,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02年,他俩贷款5万,花了15万,在市里买了103平的房子。我们住同1栋楼,他家就在我们西边的单元。

2003年,段老师的二弟要养羊,段老师拿了2万块钱。2005年,二弟在老家盖房子,拿了3万块钱。后来,断断续续,二弟一共借了大哥10万块钱。

三弟也不甘示弱,结婚借钱,盖房子借钱,做小买卖借钱,供孩子读书借钱,先后借了大哥12万块钱。

两个弟弟都说,“反正大哥是大学老师,工资高,有的是钱”,只借钱,不还钱,向来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还。

大妹还好一些,只借过3万块钱。比较心疼哥哥,后来把钱又还了。大妹经济状况也不好,嫁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山民。

丽君呢?在娘家被宠成小公主,自从嫁给段老师,为了还贷款,丽君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总是打包姐姐的旧衣服。

他家一周只吃一顿肉。每天给女儿吃一颗鸡蛋,他们夫妻俩只吃青菜豆腐。丽君甚至厚着脸皮,去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青菜叶子吃。

幸亏女儿比较争气,一路开挂,考上了985大学。女儿要出国留学,他们夫妻俩咬着牙也要供女儿读书。

负担最重的是给父母养老。段老师的爹娘体弱多病,老爹有肺痨,后来还有脑血栓,老娘有严重的关节炎,不能干重活。

爹娘不到60岁,就开始吃养老。开始说好,段老师每月给爹娘生活费1000元,两个弟弟每人给爹娘500元。

后来呢?两个弟弟只进不出。不但不给爹娘生活费,爹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点钱,还接济他们兄弟俩。

段老师担心爹娘钱不够花,后来每个月给2000块钱。过年的时候,还要再给生活费,经常往家里买米,买油,买面。

爹娘每次住院,都是段老师掏医药费、住院费。他还要请假,跋山涉水回去陪床,两个弟弟在外面打工,连个鬼影都看不到。

老爹躺在病床上,说话很吃力,像破风箱,“老大呀,别让你两个弟弟回来了,耽误一天,少挣一天的钱”。偶尔,只有大妹来搭把手。

段老师是个二十四孝大孝子,又出钱,又出力,心甘情愿。他觉得两个弟弟也不容易,自己好赖收入比较稳定,是个铁饭碗。

二弟家3个孩子,一家5口。三弟家3个孩子,同样是一家5口。加上爹娘,一共12口。大事小情,都要段老师出钱。

可是,钱总是不够花。段老师45岁才评了副教授,工资只有9000元。丽君是图书馆员,工资只有8000元。

段老师费劲巴拉,想再进一步,评教授,比登天还难。因为学校每年都进一大批小博士。

这些小博士出身名门,既有门路,科研能力又强。段老师跟这些年轻人竞争,觉得力不从心,只能加倍努力。

评职称的条件每年都在变,要求越来越苛刻。节假日,段老师从来不休息,天天钻到实验室。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身体也日益消瘦。

今年暑假,眼看评职称有望。可是他们学院只有一个名额。先是在学院评,他跟一位小博士分数一样。

可是,一夜之间,小博士又找了新材料。他和小博士仅差0.1分,他脸皮薄,本来不想找领导,来想想一家老小,还是咬咬牙去了。

小博士也不是省油的灯。女博士才32岁,特别能干。寸步不让,还找到了校长,要求公平。最后,段老师被刷了下来。

当天夜里,段老师就犯了心肌梗塞。前后没有几分钟,就被黑白无常拖走了。丽君哭晕了过去。

丽君强打精神,料理了段老师的后事。段老师火化后,骨灰盒送回了家乡,埋进了祖坟。丽君默默地说,“这里有你最熟悉的山山水水,女儿一切都好,你放心吧”……

哥哥尸骨未寒,两个兄弟大眼瞪小眼,盘算起了爹娘的养老问题。以前大哥每个月给爹娘2000块钱。现在,爹娘的生活费该谁出呢?

老二吐了个儿烟圈儿,慢悠悠地说,“大哥的存款,大嫂都拿着呢。爹娘的生活费,理应由大嫂来出”。

老三点点头,深以为然,眨巴眨巴眼说“二哥说的对,大哥的钱就是爹娘的钱,大嫂每个月至少得给爹娘2000元”。

兄弟俩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丽君。丽君简直不敢置信,这么多年,不知道往他们家贴补了多少钱。贪心不足蛇吞象!

丈夫在的时候,也就罢了,是两个人挣钱,现在就她一个人,每个月只有8000元。女儿还在国外读书,每年需要几十万,哪里还有钱呀?

弟兄两个根本不信,说大嫂藏起了大哥的钱。大哥的遗产有爹娘的一份,如果真的没钱,可以把房子卖了。否则,大嫂别想埋进老段家的祖坟……

丽君被气个半死。本来丈夫不在了,爱屋及乌,她觉得老人可怜,她想替丈夫尽孝,想每月继续给老人1000元。

让这兄弟俩一搅和,她到底给不给呢?

明月老师写在最后:

晕死了。大哥不在了,大嫂悲痛欲绝,正需要安慰的时候。两个弟弟不但心疼大嫂,还逼着要生活费。这样的小叔子不要也罢。

段老师一个人养着爹娘,帮助兄弟,令人尊敬。可是,把两个弟弟惯坏了。不知道感恩,反而觉得大哥出生活费,是理所应当。

从法律层面说,赡养父母,是你们兄弟姐妹的事情,跟大嫂无关。大哥不在了,大嫂更没有义务来赡养公公婆婆。

但是,人不在了,情谊还在。丽君重情重义,还想继续照顾公公婆婆,却被两个小叔子寒了心。实际上,丽君后来依然每月给老人1000元。

孝敬父母,每个兄弟姐妹都有份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有让一个人负责的道理。

大哥不在了,其他的兄弟姐妹就应该挑起重担。两个弟弟推诿责任,实在是不应该。大家说呢?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如果喜欢我的作品,敬请点赞,评论,转发,非常感谢@杯水明月。

农村老人生活常识,新时代老一辈农民出路在哪里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