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加拿大28/ 正文

已经灭绝动物百科知识大全,动物的灭绝会影响食物链怎样的变化.

admin2023-11-24加拿大2821 ℃0 评论

已经灭绝动物百科知识大全,动物的灭绝会影响食物链怎样的变化?

谢邀。现存任何一种生物在全球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生态位。这个生态位既包含空间时间上的位置,也包含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根据生态位法则,当一个生态位出现空缺,总有邻近生态位的物种来填补。

具体来说鼠类。鼠类无疑是地球上进化最为成功的生物之一,它是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分布地形极广,只要有陆地的地方就可以见到鼠类,在草原森林沙漠湿地沼泽等等地区鼠类既是众多生物的口粮,又承担起播种植物的重任。同时,它又非常适应人类城市。这样一个庞大的生态位如果突然空缺,毫无疑问会造成一场生态灾难。可以揣测的连锁反应应当有以下几种:

1、以鼠类为食的猎食动物急剧减少。

2、依赖鼠类传播种子的植物大量减少。

3、邻近生态位比如兔子之类的会大量增加。

4、一直到鼠类猎食者口味转变成新接替者之后,猎食者数量开始回升,各方达成新的平衡,这个生态位的填补才算完成。

生态链也有蝴蝶效应,以上四个变化的影响辐射传递的后果难以估计。如果说一只蝴蝶的扇翅会引起一场风暴,那老鼠在生态链中的位置就堪比庞然巨物了。更重要的是,在人类霸主地球的这些年里,整个生态系统是更加脆弱而不是更加坚强,人类所及之处,就像瓷器店里来了一头横冲直撞的大象!大量物种消失,余下的也岌岌可危。现在鼠类突然消失这一剧烈变化,就好比瓷器店里又来了一头疯狂的大象。。。当然,之后瓷器店还会在,但里面的瓷器又会少了很多。

与恐龙同一时代灭绝的动物?

恐龙是出现于2.3亿年前并繁荣至今的陆生脊椎动物。非鸟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现今存活的与恐龙一个时代的动物很多:

1、低等的单细胞动物(草履虫、海绵、珊瑚虫);

2、各种昆虫(蜻蜓);

3、各种甲壳类动物(虾、蟹);

4、各种鱼类,两栖类(蛙、蝾螈、鲵);

5、爬行类(蜥蜴、乌龟、鳖)。

野生动物灭绝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从生态学来看:

1、野生动物灭绝会造成生物链失衡。

2、野生动物灭绝,就没与人类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从社会学来看: 1、野生动物的灭绝和人类的认知、良知、道德、法制缺损有关,和任意捕杀,使环境破坏等社会行为有关,就会造成人类的自私膨胀、矛盾深化、动乱不停、战争频发,客观上也加速人类的自我消亡、灭亡进程。 2、人类大肆食用野生动物使之灭绝,与此同时有害细菌、昆虫传染病也带给人类自身,植物、动物生态混乱,天敌消失,人的社会行为促使了生态破坏过程加剧,生态链断裂。 人类和生态系统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时刻不间断地进行着,生物靠生物链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共亡。

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都会有何特点?

其实目前濒危动物的受胁原因多种多样而且都不是单一原因。人类的过度捕捉、过度扩张之后的干扰、毁坏栖息地等行为都会导致一些野生动物濒危。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和生境改变也是很多动物濒危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人为捕捉而直接导致濒危的有穿山甲、黄胸鹀、非洲灰鹦鹉、小蓝金刚鹦鹉(已野外灭绝)等等。

关于环境变化,野生动物的很多特征都是为了适应生境进化出来的。一旦环境出现剧变,很多动物无法及时改变行为及生理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容易导致灭绝。近年来绝大多数动物的濒危都是因此导致的。

至于已经灭绝的动物,20世纪以来,动物灭绝的速度变快。

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灭绝;澳米氏弹鼠于1901年灭绝;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于1903年灭绝西袋狸于1910年灭绝;东袋狸于1940年灭绝;基奈半岛狼于1915年灭绝;北美白狼于1911年灭绝;佛罗里达黑狼于1917年灭绝;马里恩象龟于1918年灭绝;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澳豚足袋狸于1926年灭绝;澳花袋鼠于1927年灭绝;澳巨兔袋狸于1930年灭绝;新南威尔士白袋鼠于1930年灭绝;袋狼于1936年灭绝;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大海雀于1844年灭绝;印度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喀斯喀特棕狼于1950年灭绝;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德克萨斯红狼于1970年灭绝为了发展农业,美国的农场主大量开荒造地,甚至大片的森林也被开垦出来,当地生态环境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德克萨斯红狼栖息地急剧减少,正常的繁衍与生存状态失去平衡。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德克萨斯红狼成了美国农场主的死敌,它们不断被猎杀。由于德克萨斯红狼数量越来越少,在找不到同类的情况下,它们不得不同其他种类的狼,特别是北美郊狼杂交,从而引起种群特性消退。1970年,最后一只纯种的德克萨斯红狼死在德克萨斯和墨西哥不远处的海湾。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里海虎于1980年灭绝;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危地马拉䴙䴘于1987年灭绝;亚欧水貂于1997年灭绝

随同恐龙灭绝和幸存下来的主要是哪些生物?

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事件,摧毁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海洋和陆地上,有近85%的物种永远消失了。但当时地球上有上千万个物种,剩余的15%物种依旧是个庞大的数字,所以谁也数不清哪些生物幸存了下来,我只能说说幸存的都是有哪些特质的物种。

植物没啥好说的,被子植物完胜,主要聊聊动物们吧。

幸存者特质一:体重低于25公斤。

由于第五次大灭绝事件是小行星撞击引发的,所以它对整个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尘埃导致的“核冬天”效应,持续时间约为两年。这段时间里,地球气温骤降,江河湖海均被冰封,水、陆植物大量死亡使食物链最底层被抽空,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整个食物链的崩溃。

▲示意图,当时大陆位置并非这样。

如阿根廷龙、马门溪龙等巨型植食动物每天都要消耗5吨以上(有争议)的植物,它们是最先被饿死的;如剑背龙、鸭嘴龙等大型植食者紧随其后,然后是找不到猎物的大中型食肉动物,最后是坐吃山空的食腐动物。

已经灭绝动物百科知识大全,动物的灭绝会影响食物链怎样的变化.

1.5亿年来,恐龙家族过得顺风顺水,在“柯普法则”的作用下演化得越来越大。但大体型必然带来高能耗和低适应性,这在灾难中要了它们的命。

在恐龙统治的这1.5亿年中,哺乳动物一直被强势的恐龙按在地上摩擦,生活在似乎永无出头之日的逆境中。为了适应巨兽脚下的生活,它们保持着小巧的体型以降低基础能耗,那时的哺乳动物多与现在的松鼠一般大小;由于恐龙的夜视能力欠佳,哺乳动物们演化出更先进的眼睛、体温调节机制和浓密的体毛来适应昼伏夜出的生活;为了躲避爬行动物的追杀,哺乳动物们慢慢“学会”了挖掘洞穴隐蔽自己,将生存技能传给后代;边缘化的生活不允许它们挑食,所以无论树叶树根果食昆虫腐肉……它们什么都吃。

当希克·苏鲁伯小行星击中地球,小巧的哺乳动物因为杂食、穴居、耐寒、适应多种食物等优势幸存了下来,并最终统治了地球。同时幸存的陆地动物还有一些适应性很强的中小型爬行类和鸟类、巨能扛饿还会冬眠的两栖类还有卵能休眠很长时间的节肢动物等。

海洋中的情况跟陆地差不多,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和大型鱼类在灾难后很快就消失了,活下来的都是“船小好调头”的。但有些地方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幸存者特质二:不依赖太阳能量的生命。

在几千米深的海底,生命稀疏,因为阳光永远无法到达这个深度。但这种地方却有着一种堪称生命保险箱的特殊环境:海底火山热泉(俗称黑烟囱)。

▲海底热泉喷口及管状蠕虫。

热泉喷出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硫化氢和硫酸盐,对人来说有剧毒。但这里有大量的硫化细菌,它们可以利用这些有毒化合物和泉水的热能,制造营养物质养活自己。于是以硫化细菌为食物基础,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得以在黑暗的海床上繁荣起来,最终在“生命荒漠”里形成一个由管虫、贝类、甲壳类、鱼类……组成的“生命绿洲”。

这里的生命可就厉害了,它们获得的所有能量都是来源于地心的,与太阳毛关系都没有。所以,地表和浅海的一切灾难对它们都没有影响。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除了第一次高等生物还没有出现之外,另外四次灾难“黑烟囱生物群”全挺过来了。所以这里的螃蟹自豪地表示:超级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雪球地球?大氧化大洪水?这些关我毛事?

▲海底热泉生物群。

有些科学家认为海底热泉才是生命诞生的地方,这倒未必,但“生命保险箱”这个称号是真的。就算超级天灾把其它地方的生物全杀绝了,海底热泉也能把生命的火种保留下来,通过演化让生命再度占领整颗星球。

这么说吧,就算太阳突然熄灭了,太阳系其它地方的生命全都消失了,深海的“黑烟囱生物群”也会继续存在下去,直到地球核心彻底冷却,热泉消失为止。不过估计那是太阳熄灭上亿年之后的事儿了。

总结一下。

如果不是呆在“生命保险箱”里,想成为灾难中的幸存者,那动物的体型一定不能太大。身体越大耗能越高,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差。人类可以轻易灭绝大象、老虎、犀牛、野猪等大型动物,无论用改变环境的方法还是直接射杀,但我们却被小小的老鼠和兔子搞得头痛不已;早期智人登陆澳洲和南美时也是一路杀伐,将两个大陆上几乎所有体重超过25公斤的动物都给吃绝了(考拉有点儿毒性,袋鼠蹦得太快,幸存),但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小型动物却能逃脱追捕,繁衍至今。

▲澳洲成灾的兔子。

不过柯普法则永远在鼓励动物们增大体型,所以在天灾(及人祸)中幸存下来的小型生物很可能重走恐龙的老路,在几千万年后演化成庞然大物,然后在下一场灾难中灭绝——跟循环播放一样呀。(柯普法则:自然选择让动物始终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不列公式,不堆数据,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