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生活小知识维语版视频,中国的四大盆地是什么.

admin2023-11-25游戏21 ℃0 评论

生活小知识维语版视频,中国的四大盆地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盆地分别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又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公里,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

四川盆地,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海拔500米左右,也是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底部分为川东平行岭谷、川中丘陵和川西成都平原三部分;盆地主要城市有:四川省的成都、绵阳、泸州、南充、自贡、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巴中、眉山、资阳,遵义、毕节,云南省的昭通,重庆市。成都、重庆主城和南充构成了四川盆地城市群的三个片区的中心城市。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柴达木盆地为内陆盆地,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柴达木”为蒙古语,意为“辽阔”之意。

青海的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是柴达木盆地的中心,柴达木盆地的著名景点有茶卡盐湖、可鲁克湖、魔鬼城、水中雅丹、柴达木温泉等。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准噶尔盆地(英文Junggar Basin;“噶”为gá),位于中国新疆的北部,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面积38万平方千米。盆地腹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37%。

准噶尔盆地的东部有富蕴县和青河县。南部有昌吉回族自治州,偏西一点还有石河子市。西部有克拉玛依市。北部有阿勒泰地区的福海县。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塔里木盆地,著名的城市有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叶城、和田、于田等。

喀什老城

塔里木盆地,包括,著名的景点有:沙漠公路、胡杨公园、塔里木河等。

生活小知识维语版视频,中国的四大盆地是什么.

胡杨公园

它的文化是怎么样传承和发展的?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也就是说波斯是伊朗的古名。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法维帝国等。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临巴尔干半岛与地中海,南抵亚丁湾和红海,北达高加索山脉跟咸海,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

埃兰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新亚述帝国所灭。米底(前678年~前553年)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最大时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米底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王国。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起兵叛变,并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对波斯地区的统治。

世界文学史上的波斯文学,是指以波斯语(即达里语)创作的文学。9世纪初,波斯东北部霍拉桑地区最早出现波斯语文学作品。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波斯为中心,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阿富汗、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东岸都有著名的波斯语诗人和作家。早在公元前6世纪,伊朗法尔斯地区的波斯人部族酋长居鲁士就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大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公元3世纪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语(楔形文字),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关于皇帝大流士(公元前521~公元前485在位)业绩的文字就是古波斯语;在伊朗东北部通行的是阿维斯陀语,在拜火教经书《阿维斯陀》中,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波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后(公元250以后),在伊朗通行的是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北巴列维语)。萨珊王朝时期(224~651)通行的是萨珊巴列维语(南巴列维语)。萨珊巴列维语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许多宗教、地理、历史和文学著作。中世纪波斯语文学鼎盛时期许多作品的雏型可以追溯到早期巴列维语文学。比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就是10世纪菲尔多西创作史诗《王书》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渊源于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使用波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什叶派,极少数人信仰拜火教(祅教)

伊朗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人口2041万(1985),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时,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了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伊朗人包括许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公元前6~5世纪时,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了本族的名称,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现已有部分农民转向石油和建筑业。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筑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拜火教。642年阿拉伯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 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帝国,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伊朗宪法规定,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

从各被征服民族征调劳动者和建筑材料,用以兴建宫室,装点都城。波斯的建筑融合埃及、巴比伦、希腊各民族的艺术成就,构成自己独特的雄伟壮丽的风格。大流士一世的新都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建筑在巨石垒成的高台上,有大王听政的殿堂和百柱大厅,柱高7.62米,以圣牛、角狮和人面形为柱头(见彩图波斯波利斯王宫谒见大厅)。 高台阶陛侧面的壁上浮雕万人不死军、廷臣和各被征服民族进奉贡物的行列。苏萨的宫殿遗址有彩色釉砖的墙壁,上面描绘大王的侍卫和各种野兽。这一切都旨在表现帝国的伟大和大王的尊严。金属细工在波斯也是一种高度发展的工艺,艺术家们以槌压的方法制成各种异兽形金片装饰宫殿的门和用具。

由于波斯人不断举行起义和上层统治集团日益扩大其政治势力,9世纪末,波斯人实际上已经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许多地方政权。东北部霍拉桑地区的萨曼王朝(875~999)的统治者较其他地方政权的君主更注意保护文人和提倡文学创作。波斯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鲁达基(850~941)就曾任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鲁达基生于撒马尔罕,与他同时代的波斯诗人约有数十人。当时有两个诗歌中心:一个是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个是巴尔赫和木鹿。鲁达基精于音律,熟悉民间创作,他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波斯诗歌形式如颂诗、抒情诗、叙事诗和四行诗等通过鲁达基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创作逐渐定型。因此,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父”

波斯人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帝国时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纪才开始兴盛起来的,这并非是曲解了波斯的历史,事实上帝国时代中的波斯还包括了波斯帝国(公元三世纪开始)的前身。 从三世纪开始,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国的名号出现于历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纪。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这片土地曾经被许多发源于地中海区域的势力所统治,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恢复了属于本民族的自由与荣耀,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帝国。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斯坦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后来,当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波斯人将他们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战争中。他们的新敌人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波斯人开始从拜占庭的边境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猛攻。波斯人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终于在公元619年来临了。波斯帝国完全征服了整个埃及地区和高加索山脉。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对拜占庭首都的围攻战中,以惨败而告终。拜占庭人趁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开始入侵波斯帝国的领土。多年来的无休争战,事实上已经为这两个原本实力强大的文明敲响了丧钟。

公元前6~前4世纪,波斯帝国国势强盛。波斯建筑继承了两河流域的传统,汲取了希腊、埃及等地区的建筑成就,又有所发展。新都波斯波利斯建于公元前518~前460年。宫殿建在依山筑起的平台上,台高约15米,长460米,宽275米。北部为两座仪典大殿,东南是财库,西南为王宫和后宫,周围有花园和凉亭。布局规整,但整体无轴线关系。 宫殿主要用伊朗高原的硬质彩色石灰石建造。正面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阶。台阶两侧墙面刻有浮雕群像,象征八方来朝的行列,适应大台阶的外形,逐级向上,与建筑形式协调统一。(见彩图波斯帝国波斯波利斯宫殿台阶浮雕带,公元前6~前5世纪) 两座仪典大殿平面都为正方形,石柱木梁枋结构。前面一座为薛西斯一世接待殿,76.2米见方。殿内有石柱36根,柱高19.4米,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12,柱中心纵横间距均为8.74米。大殿四角有塔楼。塔楼之间是两进柱廊,高约为大殿之半。大殿开高侧窗。西面柱廊为检阅台,可以俯瞰朝贡的外国使节支搭的帐篷。另一大殿为大流士百柱殿,68.6米见方,有石柱100根,柱高11.3米。两座大殿结构轻盈、空间宽畅,在古代建筑中是罕见的。宫殿外墙面贴黑白两色大理石或琉璃面砖,上作彩色浮雕。木枋和檐部贴金箔。大厅内墙满饰壁画。石柱上的雕刻精致。覆钟形柱础刻花瓣纹,覆钟之上为半圆线脚。柱身有40~48条凹槽。柱头由覆钟、仰钵、几对竖立的涡卷和一对相背而跪的雄牛像组成。

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舒”(Parsuash)及“帕尔苏阿”(Parsua)。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波斯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伯尔萨”(Pârsa,今法尔斯)。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帕尔塞斯”(Perses)、“帕尔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大帝的帝国,英词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记),称为“派拉斯”(英语:Paras;希伯来语: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国”。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名称,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沙漠里有人生活吗?

有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活着一个群人。

新疆于田县:中国最难到达村落!“死亡之海”腹地,消失2000余年

- 大漠寻梦 -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

“死亡之海”、“走进去,出不来”、“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些形容都在昭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类不宜”。

这是金庸的《白马啸西风》,是《东邪西毒》沙漠后面的沙漠,是《鬼吹灯》摸金校尉的精绝古国,是宁浩《无人区》往西的无人区。

“死亡之海” BY 花瓣网

然而,正是这一片多变的、难以生存的沙漠“肚脐”上,却有着一支来源未知的聚落,他们是中国最大面积村落仅有的居住者,在大漠之中生活了千百年,却在一个世纪前才渐渐被外界知晓。

达里雅布依村 BY XXQ

沙漠把他们生活着的达里雅布依围成了一座「孤岛」,而他们却悠然自得地把旁人眼中的「苦难生活」过成了「世外桃源」……

//////////

沙漠“母亲”的严苛与馈赠

这不得不说是一场生命临界点上的惊心动魄。

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纵深238公里腹地的达里雅布依,承载着沙漠给予这片土地最恶劣的生存环境,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随时淹没居所的流沙以及极度的干旱。

油画般的克里雅河 BY 小猫的另一支眼

然而,一条发源于昆仑山之北、缓缓流入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又重新唤起了这片土地的生机。

这是克里雅河为大漠奉上的最后一块绿洲长廊。在约5000米宽的绿洲带上,随着克里雅河涨落、变道带来的河滩与洼地,孕育出参天不朽的胡杨,还有红柳、芦苇和骆驼刺等植被,野骆驼和狐狸等野生动物也时常穿梭其间。

沙漠绿洲上的牧羊人 BY 赵来清

同样的,这片沙漠绿洲也受到了半定居、半游牧克里雅人的青睐。在向当地克里雅人问起是何时迁居于此时,他们已经记不清了,说是几百年前就来到此地。再向年轻一点儿的小孩询问,他们也只会回答“世代居住在此”。

克里雅人BY 网络

只是,即便是这片聚落早在千百年前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我们却晚至一个世纪前才摸索到它的“冰山一角”。

//////////

发现,达里雅布依

达里雅布依是它的现代维语名字,汉译过来又叫“大河沿”,取自「在克里雅河畔」的意思。

在更早时,达里雅布依叫做「通古斯巴孜特」,意为野猪吊死的地方。

虽然达里雅布依在19世纪才开始真正的被人知晓,然而它的历史却可以被追溯至秦汉以前。

当克里雅河还尚未在沙漠中心断流,当西汉的丝绸之路还尚未被张骞凿通,当达里雅布依还叫做「通古斯巴孜特」,途径这片土地的「玉石之路」早已为此处带来贸易繁荣。

圆沙古城、喀拉墩古城等城市雏形在商贸频繁的年代相继而起,却又随着克里雅河的不断改道与沙漠日益扩大,人们又纷纷弃城而去。

然后,达里雅布依却消失在史书中,近2000年。

1895年,享誉世界的瑞典籍西域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北上,横穿沙漠,曾对通古斯巴孜特作过考察。几年后,楼兰古城的发现,最终确立了斯文作为一个探险家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第一部考察新疆著作《穿越亚洲》也使世人第一次知晓在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的中心,竟然有一个小小的绿洲,而在这片绿洲上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斯文·赫定在新疆 BY 网络

随后,一些著名的探险家和学者也纷至沓来。除了在通古斯巴孜特留下足迹外,也对周边进行了考察挖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完全可以说,通古斯巴孜特在国际上, 特别是地理、历史、考古界的知名度绝不亚于楼兰遗址、交河古城。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于田县政府才得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这一支聚落的存在,便派出工作组前往考察。这才确定了达里雅布依这一地名。

达里雅布依 BY 行者

1989年,随着达里雅布依乡的设立,下设派出所、医院、学校等,这片神秘的土地才正式地融入现代文明的进程,而当地的克里雅人也开始由游牧走向定居。

//////////

那群人,生活在“死亡之海”

由于记载较少,时至今日,诸多学者专家们经过上百年的考察研究,依然对克里雅人的来历与血统难有定论。生活于“世外”的克里雅人身上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社会各界对此莫衷一是。

其实并非克里雅人刻意要避世而居,只是这条进入沙漠腹地之路实在难走。

BY XXQ

从于田县城到村子的200余公里路上,需要在沙丘上穿行,全程平均有9个高达40-50米的沙丘,大多数越野车只能望洋兴叹。加上季节性的河水流量变大,把前路堵死,有时只能重新返回县城。

去达里雅布依的奔驰车 BY 关东散人

更不用说,在没有地图能够顺利指明方向的往年,大漠之中能辨识到回家路的,也只有克里雅人了。

早年间,能顺利进入达里雅布依的,只有毛驴和骆驼,进出一趟至少需要半个月。

快70岁的传统牧羊人买提库尔班便是以步行去县城卖羊的来回时日,来计算着一生的时间。

买提库尔班 BY 新纪实

买提库尔班老人从十岁开始放羊,即使如今已有了卡车运送,他却依然固执地步行200多公里路,赶着羊群去城里卖。

在看不见边际的大漠上,从太阳升起到夜幕降临,又从夜晚浩瀚的星空到正午的蓝天白云,库尔班老人耗时10天的卖羊之路,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着这样的光景。

买提库尔班牧羊 BY 新纪实

由于沙漠干旱,沙尘乱走,本源于雪山的克里雅河流至达里雅布依时,已是浑浊且有咸味,因此克里雅人鲜有耕种者,大多是以放牧为生。

除此之外,便是在红柳树根下挖大芸了。

大芸是一种极为名贵的中药材,一袋大芸能在于田县卖上近50块钱。双眼失明的牙克甫依挖起大芸来,要比其他人更卖力些。从早到晚,一双粗糙的双手在沙土中不停摸索,每每生怕大芸被挖光了。

牙克甫依背影 BY 新纪实

他说,自己双目失明干不了其他工作,生怕大芸被挖光,也怕上小学的小女儿没长大自己就不在了。

即便牙克甫依隐隐有这样的担忧,但面对着祖辈世居的大漠生活,他依然如同许多克里雅人一样,有着天生的悠然自得与积极浪漫。

在达里雅布依,克里雅人大多沿河分散而居,一家与一家之间少则距离几公里,远则能有十几公里。

BY 赵清来

曾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还要相隔甚远?克里雅人却回答“习惯”。

然而,性好离群索居的克里雅人却在喜事上有着无比的热情。每逢家有喜事,譬如结婚,便会提前几个月派出家中男子,骑着毛驴走上数百公里的路途去通知全村的人。

BY 湖光秋水

若遇上婚事当天,本来只有几个人生活的,用红柳围起来的小庭院,能挤上四五百号人,差不多是全村的1/4,热热闹闹地按着习俗庆祝上一段时间。

外界看来严峻的生态环境,却没有为克里雅人带来「苦难的生活」。反而在这片荒凉单调的土地上,找不到危险与恐惧,家家夜不闭户,和睦相处,一切都是文明社会难以企及的简单祥和。

//////////

迁移?还是坚守?

只是,每一位居住在达里雅布依的克里雅人,都终将要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迁移,还是坚守?

随着如今新农村建设打造得如火如荼,克里雅人依然住在红柳枝编织墙体,厚芦苇当屋顶的房子里,显得与外界“格格不入”。

BY 丁丁历险记

抽水机的时常损坏,孩子的教育跟不上,医疗保障相对较弱,与外界难以沟通……都是克里雅人要面对的社会现实。

再加上沙漠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很难再去承受进一步的破坏,当地政府为他们搭建了安置房,迁移的必要已经摆在面前。

BY 网络

只是,克里雅人依旧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温暖,就像是达里雅布依乡的传统美食“库麦其饼”一样亲切。用滚烫的沙子烫熟后食用,还带着故土母亲的味道。

库麦其饼 BY 光影

克里雅人的回答,或许就像《最后的沙漠守望者》纪录片里牙克甫依的回答一样:我不愿抛下这片父母长眠的土地。

只是,只是……

-END-

文 编辑 丨新小志

封面来源:XXQ

参考:《神秘的达里雅布依》等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土耳其真是古代突厥人的后裔吗?

关于这个问题,在文化心理上,土耳其人自认为是突厥人的后裔。但是从族源上来讲,土耳其人则是古代西突厥中最大的部落联盟乌古斯人与当地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原住民的混血后裔,这其中包括了来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希腊人、来自中东的阿拉伯人、库尔德人、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人等、伊朗高原的东波斯人、古代的赫梯和吕底亚人、还有来自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原住民等。现代的土耳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

首先,“突厥人”是一个文化认同和语言学上的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血缘的概念,后来的突厥人则是在不断的迁徙中同化了其他民族所形成的语言和文化共同体。如今世界上说突厥语族的人口大约有1.82亿,最主要的是分布于中亚、西亚地区以及北亚地区,突厥语民族包括了土耳其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鞑靼人、雅库特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亚地区)等。

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统治蒙古高原以及其附近地区的是柔然,关于柔然的族源有多种说法,可能是匈奴、鲜卑、东胡等,但是柔然的贵族是源于鲜卑的部落联盟,所以柔然可以称之为鲜卑的别支。说起古突厥,必须提一个姓氏阿史那氏,根据史书的记载阿史那氏出自“凉州杂胡”,匈奴之别种,这个是古突厥的统治家族的姓氏。公元6世纪,以阿史那氏为代表的突厥部落游牧于阿尔泰山附近地区,后来依附于柔然,公元546年突厥人击败了铁勒人诸部,从此铁勒人也成为了突厥人的一部分,而后在公元552年击败了柔然建立了政权突厥汗国(552年~630年,682年~745年)。在当时,阿史那部等突厥部落被称为突厥,其他部落则被称为“铁勒诸部”。公元583年在唐朝的压力下,突厥分为了东突厥(583年-630年)和西突厥(583年—657年),东突厥和西突厥后来都被唐朝所灭,后来突厥中的阿史那氏又在蒙古高原地区建立了后突厥汗国(682年~745年),后来被被回纥汗国所灭。

古突厥中的统治家族阿史那氏属于亚洲黄种人,而古突厥汗国的西部广大地区则呈现了欧洲白种人与亚洲黄种人的混杂类型。公元6世纪开始,突厥人不断西迁。公元11世纪,居住于中亚北部的突厥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塞尔柱人开始入侵伊朗(古波斯)以及西亚的地区特别是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建立了庞大的塞尔柱帝国。1092年后塞尔柱帝国开始分裂为很多王国,土耳其人

是塞尔柱所属罗姆苏丹国((1077—1308年))下属的一个小型突厥部族,后来随突厥塞尔柱人迁移到了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1299年趁罗姆苏丹国分裂的时候,突厥土耳其部落建立了政权,并开始不断强大和扩张,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了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逐渐成为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今天的土耳其人主要是以白种人的血统为主,当然也含有古突厥人的基因,但是从基因和相貌上,似乎土耳其人和古突厥人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欢迎关注

你捡过最大的漏是什么?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我像往常一样正常上班,有个客户来公司咨询业务,我负责接待她,我们大概谈了有半个小时左右,她接了一个电话说是家里有事,就急匆匆地走了。

我把她送进电梯后,回到接待室里想把椅子摆好,我在椅子上看见了一个包,刚刚那个客户的,我拿起包迅速往外跑,结果还是晚了一步,没追上,她已经走掉了。

走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该怎么找到她呢,我去前台那问有没有这位客户的登记信息,前台说老客户是有的,她是临时来咨询的,又走得急。

我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心里一直放心不下,我在想马上就要下班了,我是把这个包交给前台还是交给保安呢,但我又担心他们不放在心上,因为平常也有其他人丢东西,有好多都没有找到失主。

她这包里面的东西还是挺重要的,银行卡、身份证以及少量现金等,我拿着她的包,心里感觉沉甸甸的,始终无法安心继续处理手头上的事。

我心想我多等一会儿,等她回过神来,应该会赶回来找也说不定,不管怎样都要亲手把包还给人家,毕竟多经几个人的手就会多几分变数。

我坐在那里时不时地往门口张望,来一个人我看看是不是她,一直在那盯着,有种望眼欲穿的感觉。

终于在七点十分左右,我看见了那个客户,心里很激动,小碎步往前迎了她一段,看到她很着急,我说:“你是来找这个包的吗?”

她说:“是的,我都急死了。”核实好以后把包递给了她。

我跟她说:“本来我六点就下班了,但是我怕中间有什么闪失,没敢交给别人,想着等你想起来了,肯定会来找的,就多等了一会。”

她向我道谢,非要拉着我去吃饭,我跟她讲在这等的时候已经吃过了,这都是举手之劳,不用那么破费,你赶紧回家吧,后来她拉着我说一定要加我的微信,我看她很坚定,就互加了微信。

后来的几天她老是要约我出来吃饭,我都以工作忙为由推掉了,不太想让人家破费,都不容易。

大概过了一星期,她拎着很多水果来我们公司找我,我觉得很突然,也很不好意思,还跟我们经理称赞了半天,我脸都红了。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我捡过最大的漏就是别人真情的回馈,这种回馈让我感觉很温暖,毕竟她感受到了我的善意。

虽然社会上依然存在很多倒打一耙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好人总比坏人多,邪不压正,出门在外还是应该多做好事,社会风气才会越来越好!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