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加拿大28/ 正文

中国历史小百科题目,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什么

admin2023-11-25加拿大2821 ℃0 评论

中国历史小百科题目,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什么?

1、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2、《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3、《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有没有一本可以读遍中国历史的书?

其实,想要读遍中国历史,最根本的还是要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一系列的古籍,不过下面一些图书还是可以满足问题需求的,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

1、《上下五千年》

作者:林汉达

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公元前两千年就有了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2、《话说中国》

作者:由李学勤担任总顾问,何承伟任总策划,约请中国史学界的一流学者茅家琦、杨天石、张宪文、苏智良等担任《话说中国(共4册)》的撰稿、审读、顾问工作。

打造的一项重大品牌项目。该系列图书预计将于2009年6月正式出版。全书以4卷本、500余则故事、2000幅以上图片的规模,以图文并重、贴近广大读者的大众化内容,生动演绎了中国现代史和现代社会文化的丰硕成果。在出版形态上,该书力求突出创新与现代意识,力求体现上海乃至全国的最新出版水准。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承先启后、在艰难困苦中开辟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历史时期;四百余则经典故事,全面展示中国现代史昂扬激荡的生动轨迹一一千五百幅细腻;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图片,立体再现时代的风云变幻;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3、《吕著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4、《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中国历史小百科题目,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什么

5、《袁氏当国》

作者:唐德刚

少年时代,依照教科书,初学中国近代史,书中一句“杀了袁鼋蛋,人民好吃饭”的民谣,基本传神地显示了一种相传甚久的历史基调。袁世凯,作为毁灭中国第一代共和的“窃国大盗”,实在是祸国殃民的十恶不赦之徒。对于20世纪初叶,中国这一段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袁氏当国”,而非“窃国”,简洁的4个字,就传递出完全不同的意味。唐德刚以异常通俗、精微的叙事,和清晰的历史哲学,融会贯通,重新勾勒出现代中国的历史图景和脉络。我们曾熟知的那些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被重新确定了基本关系。袁世凯是一个由帝制到终极民治时代大历史转型中的悲剧性人物,中国第一次建立共和国的失败(依照美国模式),并不能简单以奸雄篡国而定论。还原其中的诸多细节,那些连锁发生的事件,宋教仁案,二十一条,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也并非是我们的教科书所描述的那般模样。在这一场现代中国最早的共和国实践中,古老帝国的权谋传统与根基甚浅的共和意识交战,而围绕绝对权力展开的各种政治势力的角斗,最终让共和流产。而那些通常被演绎为神圣化身的力量,实际上也并不清白。对于充斥着脸谱化人物、习惯于将所有的历史罪恶集于一人之身的历史教化,唐的写作,无疑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揭示。他以非同寻常的专业素养,将中国历史带出善恶两极的搏杀。唐德刚所抵达的境界,来自他的某种深入和超然的平衡。唐生于1920年,与那一段民国史血脉不远,又以半个世纪以上的人生阅历体察中国历史,不断发出求真的追问。他在美国治史,没有陷入中国斗争激烈的派系,因而在底韵和气质上就截然不同。

6、重说中国近代史

作者:张鸣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漫长的八十年里,中国摸爬滚打,艰难前行,为何屡屡在看到希望之后,又陷入更深的绝望,走不出不断失败的怪圈?一场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廷不得不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以巨资打造强大的北洋舰队,甲午战争却将中国再次送入惨败的深渊;戊戌变法尝试模仿西方的制度,慈禧的贪权恋栈却令变法戛然而终;义和团在当权者的纵容下“扶清灭洋”,却造成了八国联军的共同侵华;一场被寄予厚望的立宪改革,最终却掀起了改天换地的辛亥革命;革命的热情尚未冷却,袁世凯的复辟却已箭在弦上……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规律?中国到底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翻开本书,从近代史的深处探寻一切问题的答案,只有冷静地审视过去,才能不在同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

7、国史大纲

作者:钱穆

《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在政治制度方面,《国史大纲》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国史大纲》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谋和。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在文化学术方面,《国史大纲》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这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作者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如在论及中国古代田制的问题时,书中从晋朝占田到北魏均田,从唐朝的租庸调到两税法,进行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概说。作者还强调史学要与当下的现实相联系,不能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单纯的堆砌,那样作出的只是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书中的内容处处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8、《中国通史简编》

作者:范文澜

该书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应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精湛的理论分析、丰富的资料和文采斐然的文字,三者在本书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该书在探求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化和达到文史兼通境界方面所创造的丰富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总结。

9、《哥伦比亚中国史》

作者:梅维恒

本书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且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年代跨度自远古迄当代,而叙述对象还包括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首次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为主题划分篇章,而第一篇章总括介绍中国文学的关键要素。每篇章内容以时间为序,独立成篇,其中涉及到的话题包括:相关作品的历史背景、流行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冲击、女性的角色、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交流,等等。西方汉学界公认的中国文学史经典读本本书在英语世界享有极高的口碑,近年来一直是作为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必备参考读物;重在阐述中国文学中的议题,省略了不必要的原文征引,叙述流畅,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主编梅维恒在国际汉学家享有极高的地位,他的博大、奇妙的视野使得这部著作的格局不同于现有的文学史著作。全面叙述全球华人的文学创造,算得上是首部全球华人文学史。季羡林生前推荐引进,出版社历时十年周折*终翻译出版

汇聚全球*汉学家,以国际化视野颠覆传统研究方式

10、《剑桥中国史》

作者:崔瑞德,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论述时期和课题和详尽书目;并有书目介绍,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明代卷、晚清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世界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11、《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

作者:崔晓军

《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超值典藏)》讲述了拨开洞穴中的灰烬,依稀可见火光在四壁投下的阴影。走进石器时代的遗迹,似能想象先民生存的艰辛。 夏桀无道,成汤吊民伐罪,取而代之。殷商杳杳,拂去甲骨上的尘埃,那笔画质朴的文字,不觉已伴随华夏千年。文王治岐,万民咸和。武王伐纣,(牧誓}永流传。亲贵分封、井田纵横、师保并立、礼乐昌明,西周文明,遣泽可谓远矣。 春秋战国,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烽烟,鼓角争鸣的喧嚣。都无法掩盖诸子百家思想上的锋芒。秦人策马中原,浴血饮剑,孕育出赫赫大秦帝国。北筑长城,南征百越,生民为之攘攘。巍巍骊山,雄丽阿房,终千见证秦亡。煌煌大汉,平民缔造。文景之治,千古传颂。对抗匈奴,交通西域,新生的汉民族无所畏惧,开拓与进取是时代的吼声。 胡骑驰走,异族奔竞,分地裂土各为主。太平乍现,变乱又起,行人徒生粟离悲。三国两晋南北朝,干戈四起,治乱嬗替,对立中的融合完成了民族精神的洗礼。 隋两代而亡,千古运河,繁华江都,令人空怀嗟叹。而在转身之间,历史便迎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浪漫的诗人和烂漫的诗篇,万国的敬仰和万世的朝拜,对于盛世而言,都仅仅是一个注脚。繁华过后,天下离乱,五朝更迭,十国并起,历史在战火中喘息。 惊涛拍岸。宋祖豪杰,汴河上叫卖声业已远去。小桥流水,康王南渡。西湖里柔美面容渐已模糊。彪炳史册的三大发明,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婉约豪放的诗词文韵,构成了虹桥上平民的狂欢。 万里长城踏破,险关要隘横跨,塞外民族争相饮马黄河。中原战事纷起,金戈铁马激荡,赵宋王朝铅华剥落。一样的勇猛飘悍,不一样的异域风情,辽、西夏、金的名字在历史的上空交相辉映。 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大汗刀之所向,无人可挡。南下中原,西征异域,王旗插到东欧。阻塞的古道轰然中开,商旅汇聚于京师,僧侣施然而来,更有万国使者,眩晕于泛光崇彩的繁华。众人赞叹,大哉乾元。 明朝是一个森严的时代,皇权禁锢,达到有史以来最为严密的程度,宦官茶毒,更是雪上加霜。伹士人在山水书画中演绎着自己的梦想,百姓在繁盛的商业社会享受着世俗的欢娱。 八旗铁骑人关,大清定鼎北京。削藩平叛、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功业泽被后世。市井繁华、国库充盈、文化昌盛,铸就百年盛世。盛世之后,内忧频繁,外患渐重。外夷枪炮轰鸣,惊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涤荡着封建王朝的腐朽……

12、《一本书读懂中国史》

作者:沈智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地了解和感悟人物众多、事件纷繁的中国历史?最简洁的途径莫过于读懂细节。细节可以反映历史,也可以改变历史,撷取历史长河中的点点细节,勾连起来,即是一种解读历史的方式。《一本书读懂中国史》就是从细节出发,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兼具可读性和工具性,立体呈现从传说时代到清朝覆亡的中国史。

本书由12个篇章构成,双栏设计,双色印刷。每个篇章设置多个栏目。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有机连为一体,凸显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立体性特点。

篇章概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重大事件中的细节或人物,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历史演进线索,从中可以找到历史故事所处的地位

13、《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一书以朝代为顺序,收录了从“元谋人”到“清朝灭亡”,七百多个历史词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我们绕开艰深繁杂的典籍,用这一个个历史词条将中国历史串联起来,用简明扼要、生动轻松的叙述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解读中国历史,讲述了历史上风云人物的功过是非、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项制度的发展历程,再现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基本风貌。全书脉络清晰,思维严密,力求使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在阅读之后,对中国历史脉络了然于胸,并从中挖掘有用的精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志。”历史好似一面镜子,一边是现在,一边是过去,站在这面镜子之前,我们就可以看到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就可以映出我们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就让我们打开书本,在历史的海洋里汲取生命的正能量吧!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百科全书?

历史上被列为百科全书式的典集有,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没有被人编集,不达百科却也记载那時的方方面面,距今有三千年以上。二是战国时期以《诗经》,《吕氏春秋》,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著作。三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刘信的《山海经》。四是隋炀帝设科举制后设考经。五是唐朝时期的散文,律诗,佛经等。六是宋代的词,沈括的《梦溪笔谈》等。七是元曲,杂剧等。八是大明永乐皇帝组织编篡的《永乐大典》,李时珍的《本草钢目》等。清乾隆皇帝组织编篡的《四库全书》。新中国时期的《十万个为什么?》到今天还在编辑的《中国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的特点以及背景?

一、《四库全书》的特点及创作背景:

1.《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它不同于正史中的艺文志是史书的组成部分,而与《别录》、《祟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同样是书目的单行本。因而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志目录那样受篇幅的限制,因而可以尽量作11必要的叙述和评论,从而使它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

2.本书分为“著录”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是一个创例。“著录”书,写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存目”书是不收入《四库全书》的。

二、《百科全书》的特点及背景

1.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也作Encyclopedia)(闽东语罗马拼音: ba kow zu'owng ts'ju) 是指一种大型参考书。采用词典的形式编排,收各科专门名词、术语,分列条目,详细解说,比较完备的介绍文化科学知识。有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也有专科性的百科全书,如医学百科全书、工程技术百科全书等。

2.百科全书是对人类过去积累的全部知识或某一类知识的书面摘要。

能否推荐一下有关历史的好书?

就中国史而言:一是推荐台湾陈至平的《中华通史》,它比范文澜写的中国通史公允,比哈佛、剑桥版的中国通史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二是推荐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作者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将其紧要之处摘出来;而又用极谨严的法子,都把原义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三是推荐钱穆的巜国史大纲》,该书文笔平易畅达,引文与正文衔接无间,读起来毫无吃力感。同时全书体例精良,既有对历史大势的整体分析,也有对具体事件的详细叙述,宏观与微观兼具。四是推荐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该书连接相关世界历史,容易找到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中的历史。书中关于时间、官制方面的对应解释,为读者扫除了阅读障碍。诙谐幽默的叙述语言,读来倍感轻松愉悦。五是推荐李定一的《中华史纲》,该书腰封说“比钱穆的国史大纲》更客观,比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更生动”。六是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录》等,都是现在畅销不衰历史名著。七是推荐《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理由不必赘述。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