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常识小百科图文介绍,如果让你推荐2022必读十本书

admin2023-11-25游戏22 ℃0 评论

常识小百科图文介绍,如果让你推荐2022必读十本书?

如果让你推荐2022必读十本书,我会推荐这十本书。

01

克拉拉与太阳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英] 石黑一雄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 Klara and the Sun译者: 宋佥出版年: 2021-3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

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在《克拉拉与太阳》这部作品中,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

~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

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

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

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

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02

《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青春;依赖》

(The Copenhagen Trilogy: Childhood; Youth; Dependency)

著:托夫·迪特莱夫森

译:蒂纳·努纳利和迈克尔·法瓦拉·戈德曼

出版:斯特劳斯吉鲁出版社

迪特莱夫森精彩的回忆录其实在六十年前就已经在丹麦出版过,此次结集出版,本书详细描述了她艰苦的成长经历、职业道路和无情的成瘾:有力地描述了她为调和艺术与生活而进行的斗争。她14岁开始工作,20岁出头就成为了著名诗人,在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同一个精神病医生结婚,到了30多岁时又绝望地依赖阿片类药物。然而,尽管她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三本书加在一起,展现了惊人的清晰、幽默和坦率。

03

《北美客》

作者: 刘群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博集天卷出版年: 2021-4

2016年一个酷热的夏天,经过轻微缺氧的14小时飞行,在刺鼻的咖啡味、啤酒味、饭菜味,脚丫子的汗味,邻座吃完牛腩饭后“嗷”的一声对天打出的膻味中,我到达了华盛顿,以被警犬鉴定过的“良民”身份进入美国,开始了作者横贯、纵贯北美大地9387公里,并就读伯克利、哈佛两所大学,连续四个夏天的游历。

我记下沿途遇到的有趣、乐观和温暖的人,还有走过的城市和荒原。

除了寻访一些名人的轨迹外,我邂逅了更多令人唏嘘或者令人忍俊不禁的普通人,他们有警察、船长、狱卒、教授、性工作者、华人、骗子、房东、小店老板、同性恋人、富人、流浪汉、新移民、犯人,这片土地上的人,每人都有生活的不如意,却也有生活的光亮。

《北美客》一书的角度,似乎类似于“背包客看美国”,但又并不是如此简单。作者并没有把书写成《on the road》的致敬版,反而保留了它独有的特色和视角。

人如果没有古怪念头,就宛如黑暗森林里一具没有思想的活尸体,抑或是太阳暴晒下那张脱水的人皮。

磨驴或许也可以有一次出逃。

04《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作者:[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译者:姚向辉 顾冰珂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1

在本书中,作者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提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一个名叫“种姓”的社会建构:它假设一个群体因为某种天生条件而比被定为更低等的其他群体更聪明、更有能力、更有资格,并据此分配谁更拥有权力、资源、尊重和权威。这是一套被安装在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的程序,它可以是肤色/种族,也可以是性别,还表现为财富阶层、宗教信仰。

这并不只是黑人与白人的事,但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困顿于种族问题的大环境下。众所周知,白人至上是在三角贸易帝国殖民扩张期间衍生并且愈演愈烈的,多少年来人们试图矫正这一观点但似乎等级制度已经深入血液。书中提到,白人与黑人之间人为形成的这道鸿沟亦迫使亚裔、拉丁裔和原住民这些中间种姓与非洲裔新移民在这个两级制度之中寻找自身定位,讨好支配种姓(白人),服从他们制定的规则,远离和鄙夷被支配种姓(黑人)。这种“排序”或许现在依然残存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我们对自身和他者的看法。

05《刹那》》

作者: 何向阳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KEY·可以文化出版年: 2021-9-1

《刹那》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评论家何向阳的第三部诗集这些诗歌写于2016年,收录108首短诗和35幅摄影作品,记录了诗人在短短几月间经历母亲离世、父亲与自己双双遭遇病痛的艰难晦暗时光。诗集延续着何向阳近些年诗作的时间与存在之思,携着身体的病痛记忆踏上诗歌形式的冒险。真实记录了作者生命中最艰难、晦暗与残酷的一段时光,也见证了某种寻找与重生。除诗歌外,诗集还收入作者本人摄影作品35幅。

“我从未在一部作品中这样直接、开放、断然,从未这样从身体到心灵到灵魂全然打开,释放本心。这部以断句面目呈现的诗集之于我个人的价值超出一切文字,这可能也是生命的隐喻。毕竟,藏在评论之后的文字多思、犹豫、沉郁而怀疑,当生命中的一些事物猝不及防,推至面前时,你所能使出的应对可能只会是诗。”

06

奶酪与蛆虫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出版社: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 理想国副标题: 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原作名: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译者: 鲁伊出版年: 2021-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07文城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余华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出版年: 2021-3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

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讲述南方小镇上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的人生故事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铺开一幅荡气回肠的时代画卷,在民间叙事中融入魔幻色彩,时空绵延,人物纷杂,情节跌宕,谱写一曲关于命运的荒诞史诗。

细腻而宏大,舒畅而勇猛,夹杂着黑色幽默,道出生命的脆弱与柔韧。

08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常识小百科图文介绍,如果让你推荐2022必读十本书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出版社: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品方: 果麦文化原作名: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译者: 张含笑出版年: 2021-7-28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09

精英的傲慢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迈克尔·桑德尔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品方: 漫游者副标题: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原作名: THE TYRANNY OF MERIT: Can We Find the Common Good?译者: 曾纪茂出版年: 2021-9-1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10

坠物之声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哥伦比亚]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品方: 世纪文景原作名: 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译者: 谷佳维出版年: 2021-1

·首部获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的拉美小说,全球30国读者热情捧读——·比《百年孤独》更现实,比《毒枭》更真实。

·一段家族命运浮沉,一部哥伦比亚当代秘史

2009年,曾经生活在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私人动物园里的一头河马逃走并被射杀了。这个新闻让安东尼奥·亚马多想到了他曾经的一个朋友,神秘的里卡多·拉韦德。

1995年,他们在一家台球厅结识,那时的亚马多是年轻的法学教授,拉韦德则是出狱不久的落魄中年男人,他们一度走得很近,差点成为洞悉对方秘密的知心好友。

1996年的一天,他们在街头遭遇枪击,拉韦德死了,亚马多身负重伤,陷入创伤后应激障碍,家庭生活因此摇摇欲坠。

两年以后,亚马多再次回到出事的地方,为了摆脱痛苦,他必须回到过去,解开缠绕在他身上的谜团。这时,一个陌生电话让他踏上了寻访过往的旅程,许多秘密也得以逐一揭开。

精彩书评

沉静优雅……巴斯克斯是一个机智的说书人,场景和对话都闪耀着精心挑选的细节。他的主题在不同家庭的相似之处、注定不幸的飞行,甚至是反复出现的河马主题之间令人信服地发出回响。他凭借一种逼真的有着自己说服力的现实主义,摆脱了加西亚·马尔克斯长长的阴影。

人们常说的阴历农历阳历公历如何区分?

人们常说的阴历、农历、阳历、公历如何区分?这个其实明白使用用途就很好区分了,请听方见慢慢道来。

一.阴历:

阴历是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这种计时法最重要的就是方便,在古代计时不方便的环境下,抬头看下月亮便能知道现在是哪一天,比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亮最圆那天一般就是十五或者十六了。

阴历对于航海和捕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能通过月亮不同时期的样子来判断潮汐的状况,当然还有女人的“大姨妈”,这可是延续子孙的大事。现在按照阴历来过的节日有端午节(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除夕(十二月三十)等。

二.现代阳历与中国阳历

1.现代阳历:现在俗称的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又叫太阳历。以太阳为观察对象的历法,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像现在的元旦节(1月1日)、劳动节(5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等就是按照阳历来算的。这种历法在全世界都运用的比较普遍,所以也叫公历。

2.中国阳历:前面说过,以太阳为观察对象的历法,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制定出来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再结合十二月建,便形成了年的模型。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除了知寒暖、时令,最大的贡献便是对农事的指导,通过对天地的观察,总结出了一套最合适的农耕规律。

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三.农历:

农历也叫阴阳合历,是指由阴历结合二十四节气(也叫干支历,为中国的阳历)相结合的历法。为什么要结合呢?前面说过,阴历方便观察时间,而“二十四节气”合适观察时令,能指导农事,这在农耕时代可是生存之根本,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因为平年为12个月,其中6个大月有30天;剩余6个小月各为29天;加起来全年一共354天。这比太阳年(365.2422天)要少约10天21小时。如果一直这么下去,17年后我们就得在夏天过春节了。所以每隔几年就要闰一个月来进行调整。

所以农历是综合来看的,阴历加上“二十四节气”才是一套完整的历法。

为了更清晰的解答这个问题,方见用了一张电脑上常见的历法图进行了分别标记,若还是有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方见尽力为您解答。

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

问题: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人类所有的认知,都是从最简单的事物开始的,因为人类是从野生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但每一点点认识的提升,都把自己与野生动物的差距拉大,最终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文明体,是地球万物的主宰。

今天就来讲讲最简单的事物~“火”的故事。

很多如今看来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在远古时期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用火”。在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还在称兄道弟,争抢食物或者分享食物的年代,还是靠爪子和坚固的牙齿和下颚撕咬扯碎食物,茹毛饮血,生吞活剥,对“火”还完全一无所知。

但人类祖先由于基因变异,产生出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愿意再与黑猩猩们为伍,很想去看看外部的世界。这样终于与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走出了丛林,开始闯荡世界。这个时候,这些古猿们对火还是只有敬畏和神秘,看到的大火都是一些极端事件导致,如电闪雷鸣、物质自燃。遇到这种事情,他们怕得要死,只能逃之夭夭,在很远的地方惊魂未定的观看。

祖先们对火的思考与尝试。

看多了这种山火灾难,一个胆大而又聪明的猿人就试探着走进火后的山林,小心翼翼的查看冒着残烟的余烬,这时他闻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哈喇子瞬间流了出来。这是什么呢?他们找到了香味的源头,原来是一头被大火烧焦烤熟的动物尸体散发奇香。

他过去只知道死了的动物会腐臭,怎么这个死去的动物会这么香呢?他扒拉开灰烬扯出动物,还热着呢,他撕下一片肉,闻了闻,好香啊。他们小心翼翼的将一小片肉放进口中咀嚼,越嚼越有味,于是喊来同伴分食起来,饱餐一顿,打出的嗝都喷着香味。

从此,这个族群每每看到山火,再也没有那么惧怕了,他们知道,又有一顿美餐等待着他们。这种认知逐渐的在猿人里面传递,越来越多的猿人知道了火可以为他们带来美味。此后很多年,猿人们都只会捡食野火烧熟的动物,并不知道自己烤制食物。

保留火种,开启熟食时代。

终于有一位伟大的先驱,他开始思考:既然自然之火能够给人带来美味,火就是一种好东西,能不能把这火留下来呢?于是他试着将森林大火余烬火种带回居住的山洞里,用一些枯枝添加其中,让其保持不灭。火中食物更香的经验,让他们尝试着将猎获来的动物肉块放在火里烤熟,这样人类的烹饪技巧开始了,从此开创了人类吃熟食的时代。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他们当然不会知道这个变化对未来的影响有多大,只有现代的研究才知道,如果没有这一变,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猿人就不会真正与野生动物脱钩。

熟食时代的开启,至少而不限于对人类进化起到这样一些重大改变:食物消化更容易了,从此同量食物能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营养和能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且体质得到增强;熟食减少了寄生虫和疾病的危害,让人类祖先活得更健康长寿;熟食让肌体有了多余的能量,让大脑这种能量消耗占整个身体四分之一的组织得到更好发育,人类脑容量和大脑皮层增大,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火还带来温暖和防寒,让人类祖先的活动范围扩大,再也不受寒冷的限制;火还可以用来驱赶人类天敌,如虫蛇猛兽等。

而且,火还让人类食物种类扩大,刀耕火种促进了农业发展;火还让人类走出了石器时代,催生了冶炼和陶器的制作,人类文明终于起航了。这些都是后话,而刚开始,人类还不知道怎么制造火种呢。

学会制造火种,让人类真正开始了文明时代。

人类祖先学会了保留火种,开创了熟食时代。但这些火种总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熄灭,如没有及时添上干柴、风雨侵袭、洪水灾害等等。火种熄灭后,要获得新的火种谈何容易,需要再寻找等待自然火源,或者到其他族群去借换火种。我们无法知道他们要花费多少好不容易得来的猎物,才能够换来一个火种,但那个时代要一个火种肯定是代价不菲的,而最大的问题是,要在方圆百里找到有火种的族群谈何容易。

终于有一天,一位头脑率先发达的大佬,受到某些现象启发,用一根木棒在一段木头上使劲摩擦,竟然迸发出火花!他或她惊呆了,随后进行了观察思考和实验,重复做了很多很多次,或许做了很多天,终于点燃了出了一朵小小火苗,并且通过添柴火烧成了大火!原来火是可以取得的!

石破天惊,人类终于摆脱了对自然火源的依赖,脱离了保存火种的辛苦和担忧,学会了创造火的神级技能!这位创造了火的伟大先人是谁呢?没人知道,反正俺国人的说法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叫“燧人氏”,在一万多年前发明了钻木起火。传说这个发现是受到一种叫“毕方”啄木鸟的启发,这种鸟总是在啄一种叫“燧木”的木头,有一天啄出火来,“燧人氏”就开始学着“啄”燧木,“啄”不着就钻,钻了很久,终于钻着火了。

从此人类有了制造火种的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过制造火种各国有不同的古老传说,而且一些考古研究认为,人类制造火种已经有10万年历史,但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人类认识“火”这个简单的知识花费了一千万年。

现代研究认为,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道扬镳是在1000万年~800万年前,那时的人类祖先还不能叫“人”,还是一些古猿。这些古猿开始走出丛林走向世界,也还不知道火的用处,对火还只是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科学考古研究发现,人类真正开始利用火的年代是距今170万年前,能够自己制造火种生火的历史才有10来万年。

也就是说,这些古猿们从知道火能够烤出香喷喷的食物,到知道保留火种,再到创造火种,第一个阶段经历了七八百万年,第二个阶段经历了上百万年,人类开始的学习就是这么艰难,但已经在加快。

比如后来人们学会了更好的保留火种,将一种燃烧缓慢的物质当做火种保存,再后来学会了用火折子保存火种。这种火折子用粗糙的纸卷成紧密纸筒,点燃后将火吹灭,留下一点火星在纸筒内慢慢燃烧,将这种燃烧着的纸筒放入竹筒内,盖上保留一点通风的盖子保存,当需要时只要对着火星一吹,火折子就燃烧起来成为点火的火种。

史上比较清晰的火种工具。

发现钻木起火的方法后,再后来又发明了更容易方便打火的火链。火链由火石、火刀、火绒组成,火石又叫燧石,是一种在高速撞击下能产生火花的石头;火刀是硬度不是很高的钢片,做成刀片状;火绒是易燃物质,如艾绒或碳化的棉花等,作为火引子。人们使劲让火刀和火石高速撞击,迸溅出小火花,引燃压在火石边上的火绒,就生出火来。

由于吸烟的兴起和世界蔓延,火链曾经作为一种时髦品,做的越来越精致漂亮,成为一些人随身携带彰显身份的象征。再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和日益成熟的运用,火柴出现了,再后来就发明了可以重复使用,需要就来的打火机。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多贝雷纳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打火机,他通过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通过加热铂,点燃氢,氢与大气中的氧产生反应而发出稳定的火焰;1903年,威尔斯巴赫申请了铈铁专利,这种合金在受到撞击时会产生明亮的火花,这就是现代打火机用的火石。

现代打火机问世,火种永存人间。

火石的问世,为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打火机奠定了基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士兵们在战壕中抽烟,下雨天被淋湿了火柴无法点燃,有人用空弹壳做成了简单的打火机,这种打火机很快在战壕中流行起来;1926年,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打火机问世,这种叫龙森班卓琴的打火机,只需要按下一个按钮就能产生火焰,采用的方法是机械碰擦出火石火花,点燃液体易燃燃料。

1933年,发明家乔治·布莱斯戴尔发明了世界上最著名的Zipoo打火机,这种打火机至今仍然畅销,是经典时髦的象征和一些具有怀旧情结者的收藏品。(上图)

现代点火工具就越来越先进了,压电式、脉冲式、激光式点火装置五花八门,越来越先进。但至今火石式打火机依然在使用,不过燃烧材料更多的是采用可燃气体了,如丁烷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在路上,但举步维艰。

人类是从野生动物逐步进化成地球上唯一的文明智慧体,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认识如今看起来简单明了的知识,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来之不易。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发现和认识叫科学,科学每前行一步,不但要有先知先觉者的引导,还要不断与一些愚昧落后旧势力斗争。

比如基因层面修复改进生物种子,提升生物优良特性问题;比如现代医学与落后古代医学甚至巫医邪说斗争的问题;比如科学与神学玄说的斗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看起来很简单明了的进步事业,但却常常被一些愚昧保守或反科学势力拖后腿,他们不但自己陷入无知复古的泥坑里不能自拔,还要把那些想摆脱泥坑困境的人们一起拖下来。

为了宣传科学和真理,启智人类,历史上已经有许多科学先驱受到黑暗宗教势力的残酷迫害,如伽利略、哥白尼等,有的还被残忍杀死,如希帕蒂娅、布鲁诺等。

这些科学先驱们无非是想让世人们相信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也不是上帝创造并把控的,这难道不是很简单明了的知识吗?而且有无数证据在那里摆着,不还是有许多人至今痴迷不悟吗?

但人类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不管有多少反复和挫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一直会前进和深化,并且永无止境。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认知和知识的区别?

我们先看看维基百科是怎么解释的。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过经验或联想,而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件事情;这种事实或状态就称为知识,其包括认识或了解某种科学、艺术或技巧。

因此知识具备三个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 )。

认知或认识(英语: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 。

也就是说,认知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至于是否获取了某一知识的全貌,则跟个人的认知能力有关。

下面我主要阐述认知的重要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认知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六个核桃的。「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对六个核桃补脑的作用也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六个核桃真的补脑吗?我澄清几个事实:第一,一罐 “六个核桃” 易拉罐成本占一半,其中核桃含量很低,基本可以忽略,它不过就是普通的饮料罢了。第二,核桃也不补脑,只是外形长得像大脑,中国人喜欢以形补形,当然它对大脑是有益的,但也没啥特殊的益处,和普通的坚果、肉类啥的是一样。

第二个例子是最近朋友圈疯转的「武汉 37 岁广告人被查出胃癌晚期」的鸡汤热文,这种文章感染力非常强,能够引发不少人的感慨,比如要按时吃饭,不能熬夜,不能工作太拼等。但是,胃癌就一定是熬夜、工作太拼导致的吗?实际上,已有研究表明,基因决定了一些人更适合晚睡晚起。这些鸡汤文背后的媒体非常热衷于传播这些不靠谱的内容,因为其具备话题性,能吸引眼球,而疾病背后的真实风险因素却不得而知了。

上面我们说的,知识的三个特征,如果有一个不满足,那就是假的知识,认知水平不够,就容易被假的知识误导。

说实话,大部分人的认知水平是不高的。这跟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完全相关。中国的教育确实会提升个人文化水平,但是认知能力,教育是不会教给你的。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统一管理,这句话你好好品味。

而至于如何提高认知水平,京城名嘴周孝正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我只能存疑。”

对于一个事情的真实性,要么去证实,要不去证伪,如果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就一定要存疑。

什么是综合知识?

综合常识一般指基本,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些知识性的东西。综合:全面,不是单单一方面。常识:最基本应该知道的知识。

如:综合知识考试,又称广度考试,或者叫百科知识考试。考试内容很广泛,可以包括天文地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数理化、外语、体育、文艺等等。综合知识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被试者对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他掌握知识的水平。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