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加拿大28/ 正文

石窟建筑形制百科全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admin2023-11-26加拿大2823 ℃0 评论

石窟建筑形制百科全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说心里话,每次提起敦煌莫高窟的话题,我相信不止我自己心里隐隐作痛,这是整个中国人心里的痛,这痛楚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是一样的心痛。

莫高窟“千佛洞“的起源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一个僧人路经此山,正在嘴干舌燥的时候,忽见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山上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的高处开凿了第一个佛洞。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也称“千佛洞”。

莫高窟“千佛洞”慢慢走向兴盛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莫高窟的建造速度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繁荣,莫高窟也慢慢的走向兴盛,已经发展有洞窟千余个。

莫高窟应该是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但大部分随着岁月的风沙慢慢被埋没,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气越来越少,有些价值连城的精品便被封存了起来。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兴盛起来。

王道士发现莫高窟藏经洞

清光绪初年,王圆禄入伍当了一名兵勇,退伍后,他在当地出家成了名道士,道号“法真”,历史上称其之为“王道士”。

由于莫高窟日益人气衰落,守在这里的僧人都走了,最后只有王道士留了下来。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的助手发现敲击某个洞窟墙壁时有回声,说明墙内有中空,遂发现藏经殿。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已知最晚的一份写于大宋咸平五年(即1002年)这意味着它们都是千年前的古本。1900年代存世的宋代古本已是罕见,隋唐古本几乎不存于世,可见这些古本的文物价值之高。

20世纪初莫高窟的残破景象

王圆箓不识字,不懂这些经书的文物价值,对于破旧的经书处理,他将保存较完整的经书作为礼物送给上级官员希望能引起上级重视,让政府出资整理藏经洞内的经书并派兵保护。

可惜无人问津,有官员看到他送上的经文,嘲笑说经文上的字还不如自己写得好。

叶昌炽信札尽管时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收到经书后,建议藩台将洞内经书收集后送至兰州保存,但得到的回复却是没有经费,此事不了了之。

莫高窟大佛殿外景 伯希和摄于1908年

此后的几年里受上级命令指示,王圆箓无偿守着藏经洞,他期盼着,总有一天能等到识货的人。

英籍探险家斯坦因来到莫高窟骗走藏宝

1907年,英籍探险家斯坦因从印度北上后向东来到敦煌,他得到英国政府资助。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绘制中亚地区地图,以备未来可能的英俄冲突。

斯坦因与他临时招募的寻宝队中国随行人员

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随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

在这7年中,除官员拿走部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斯坦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弄得斯坦因束手无策。

后来他了解到王道士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箓(王道士),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斯坦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

斯坦因最终以以200两白银从王道士的手上买到了9000余卷文书和500余卷的绢画,总共装了24个大木箱。斯坦因高兴的在日记中写到:“一个梵文贝叶写本就值200两,这笔买卖绝对赚了。”

新中国开始挖掘保护莫高窟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

距离内蒙包头近的省市有哪些好景?

山西距离内蒙古包头非常近哟,距离大同才400公里。今天就推荐一下距离包头比较近的5个景点吧。

1.云冈石窟,推荐指数★★★★★,强烈推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给我的感觉是震撼!在这里冰冷的石头赋予了精美的外形和传承千年的灵魂,绝对让你不虚此行!

2.恒山悬空寺,推荐指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来恒山悬空寺,看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寺内还有大诗人李白留下的墨宝。景区比较小,基本只有图片上的建筑,登上去还要单独收费100元哦!我当时没有上去,所以如果是单纯的游玩,不推荐。

3.五台山,推荐指数★★★★★,强烈推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与古刹佛风融为一体,来到这里,你会感受到自然的清净和佛法的无边。

4.芦芽山风景区,推荐指数★★★★★,强烈推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忻州市宁武县境内,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2009年被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旅游景点包括:万年冰洞、芦芽山、悬崖栈道、石门悬棺、马仑草原、情人谷、天池湖泊群、汾河源头、九重瀑布等。

来这里看芦芽山的峰峦重叠、山峰尖峭,看万年冰洞洞外鲜花盛开、洞内寒气逼人、冰笋玉立的冰火两重天的奇观!这个景区我个人非常喜欢哦,夏天和秋天各去了一次,风光秀美,极具特色!

5.忻州市雁门关,推荐指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忻州市代县境内,主要景点有雁门寨、古关道、关城、雁门关长城、雁门关分道碑等。

到雁门关追忆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周幽王巡边、三家分晋、李牧镇边、秦太子守边、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武则天筑关、精忠报国的杨家英烈、宋钦北掳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

此外距离较近的还有大同华严寺、九龙壁,应县木塔、定襄阎锡山故居、忻州禹王洞等等。

我是韩东东,旅游領域创作者,喜欢分享旅行见闻和体会,欢迎关注我哦!

为何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大门?

敦煌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互通之地,被誉为“人类文化运河”“欧亚大动脉”的丝绸之路经过这里,将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国、印度、埃及和古巴比伦连接起来。于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这条古道之上传播,而敦煌,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则成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

文明互动与融合

熠熠生辉

从地理位置来看,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历史上,汉武帝曾在河西走廊地区“列四郡、据两关”,成功将河西地区划归汉帝国管辖范围,并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将汉帝国与欧亚大陆间交通全线打通,从此敦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重镇,总绾中西交通“咽喉之地”。

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使敦煌在古代欧亚文明互动,中原与古代西域、汉民族和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许多珍贵产品流向西域,与此同时,西方物品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原王朝,在丰富沿线各个区域与多个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敦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早在4000多年前,敦煌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迄夏、商、周时期,已有多个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汉代以前,这里几乎是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争相角逐的场所。伴随汉武帝派遣张骞“凿通”西域,丝路畅通,敦煌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往来交流更加频繁;十六国时期,鲜卑、氐、羌、卢水胡、龟兹、西域胡人、中亚粟特人等众多民族往来杂居于敦煌;到了隋唐五代和宋时期,吐蕃、吐谷浑、仲云、于阗、吐火罗、粟特、回鹘等民族也相继在敦煌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为敦煌注入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

这些民族带来了佛教、粟特祆教、景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印度、中亚、西亚宗教文化,留下了以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汉长城等为代表的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迹,它们是古代多文明交流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外部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中,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宝库: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早期洞窟沿袭了印度石窟的建筑风格,支提窟、毗诃罗窟、中心柱窟都是具有印度、西域风格的石窟建筑,后来的殿堂窟、大像窟则又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产物。在十六国、北朝时期,莫高窟先后出现过犍陀罗风格、印度马图拉风格的彩塑,而一些西魏洞窟中的佛像又具有中原“曹衣出水”的曹氏风格。

在壁画方面,敦煌壁画既有佛教尊像画、故事画、史迹画、经变画等佛教绘画艺术,又有中国传统题材的神怪画;既有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的犍陀罗、笈多、尼泊尔、波罗王朝的艺术风格,又有传自希腊的日神、月神,还有受古波斯、龟兹文化影响的服饰、器具、装饰等。正如前所述,多民族、多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使中国佛教艺术一度发展至顶峰,敦煌也随之成为佛教艺术中心,其影响向外辐射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和地区。

信仰的精神之光

烛照古今

敦煌石窟艺术虽然主要是一种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但表达的却是民众坚定而持久的信仰精神。在今天看来,这种精神仍然具有振奋人心、涤荡心灵的强大力量。

敦煌石窟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反映出古代人民较高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石窟开凿千年不绝,也体现了处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古代先民所坚守和传承不息的精神。敦煌石窟壁画中绘制的数量庞大的佛教经变画,大多是描绘未来世界的种种美好;壁画榜题、敦煌文献中的发愿文等,都记录了向往和平、安定、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根据佛教经典、佛经故事塑造的艺术形象,如月光王施头、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救鸽、舍身饲虎等,虽然表达的是佛教中慈悲、累世修行方得成佛的观念,但是也从客观上表现出了人们内心对善良、奉献等精神的推崇。

敦煌的石窟雕塑、壁画、建筑,深深烙有多国、多民族文化影响的印记,以及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痕迹。敦煌艺术是中古时代中华文明乃至全球各大文明相互交融的缩影,是中华文化同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产物,也是全球交往和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的典范。敦煌莫高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比较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4至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藏经洞文物被视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宝藏。藏经洞发现的5万多件文献和各种文物,包括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敦煌文献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思想观念、民族民俗、中外往来、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典章文物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资料,丰富了中国7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许多方面填补了中国历史的空白。于藏经洞中发现了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众多文种,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在敦煌汉长城、玉门关、阳关、悬泉置等关塞遗址中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河西地区生产、生活、戍边的状况,以及中原与古代西域各国、周边各民族往来交流的情况。

藏经洞文物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记录下古代各种文明于敦煌传播、交流之印记,为我们展现出一部部鲜活的古代民族文化史和异国文明交流史。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保存的数量巨大的儒家传统经典,体现了古代边疆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学习;敦煌变文、曲子词等文学作品中歌颂礼仪、孝道、忠诚等内容的文本,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优良的民族传统道德风尚。

莫高窟建窟1600余年间,无数高僧大德、商旅行人、兵勇将佐、达官显贵、庶族平民、画师工匠为敦煌石窟的营建胼手胝足、竭尽全力,在莫高窟的灵岩仞壁上砥砺凿作千余年,折射出敦煌在古代异质文化交融中所蕴含的强大文化精神。它依托的是1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坚定而持久的信仰,以及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热爱故土、守卫家国的伟大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较高的审美理想和追求,以及对和平、安定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离不开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敦煌文化所具有的多民族、多宗教相互融合的特性,也为今天中国以及世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借鉴。敦煌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成的中华艺术传统的缩影,是一部打开的艺术宝藏,同时,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艺术巨著和绵延不尽的文化之旅,是数千年华夏文明宝贵的资源库,也是新时期建设新文化的动力源。

敦煌是文化至宝,作为其物理存在的历史遗迹辉煌灿烂,不受时空有限性制约,与此同时,敦煌作为灵思之源的一种精神启迪,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创造和发展出新的文化。

(作者为敦煌研究院院长)

那现在的佛教塑像都是怎么来的?

只有打破偶像,才能找到自我,圆满成就!但是否偶像就不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偶像可以起到见贤思齐的作用,庄严的偶像可以令人望而生敬,由敬而思齐!如见观音菩萨就想着为人应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见文殊菩萨就思为人处事应以智慧应世,不乱于情感。睹见普贤菩萨就想着应学以致用,不能光说不练。看到地藏菩萨就想着应当广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他诸佛菩萨都有其表法的作用。只是凡夫迷信,只知求佛救度,而不思应睹像而自省自修!把宏伟庄严的佛法殿堂变成了自私自私的场所,这是很可惜的!虽然如此,也不应毁弃偶像,因为佛度有缘人,即便是迷信之人,只要缘结上了,终究有机会引其步入正信的佛法之中,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敦煌莫高窟石材雕塑特征?

唐朝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富庶的封建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佛教在这一时期空前发展,造就了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艺术。唐王朝统治的历史长达289年,在敦煌莫高窟开窟最多,和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政治、经济到达高峰一样,其文化艺术也走向了自己的顶峰时期。

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二百余窟,几乎是全部现存洞窟的二分之一,且艺术风格变化显著,逐渐走向了石窟雕塑艺术的成熟期。

前人把唐代敦煌莫高窟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初唐期,内地早已统一,敦煌地区还有五六年的动荡、割据与纷争;盛唐起于神龙年间,迄于建中年间;之后是吐蕃王朝近七十年的统治,一般亦称为中唐期,佛教空前繁荣,形成了莫高窟后期的地方风格;归义军时期进入晚唐,在对中唐文化艺术承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初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留存至今的石窟有:第57、60、68、71、77、96、202、203、204、205、209、210、211、212、213、220、242、244、280、293、297、321、322、328、329、331、332、333、334、335、338、339、340、341、342、371、372、373、375、381、386、390、392和449窟。

其前期石窟在艺术上是隋大业时期石窟艺术的余韵,虽然只经历了公元617—624年的短暂时期,但在艺术史上却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随着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均田制一起来到敦煌,是隋末进入唐初的交接点。随着唐王朝向西域的军事行动,中原长安的新画风随之而来,但河西和敦煌地区正处在恢复时期,又地处西陲,交通不便,敦煌艺术受其影响较缓慢,也较小。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平高昌,对西域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东西交通开始畅通,敦煌莫高窟艺术便迅速地出现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风格和面貌。

武则天时期,沙州佛事兴盛与武则天本人佞信佛教是分不开的。加之,对西域的用兵也更加频繁,自上而下的佛教与石窟寺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于是敦煌莫高窟的开窟造像也开始走向自己的高潮时期。

随着社会政治力量的强大,经济力量的空前发展,雄伟、壮丽成为艺术家所追求的时代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巨型造像应运而生,群像塑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公元705—780年,唐王朝进入盛期,而西北地区却正值多事之秋。民族关系紧张,军事争战频繁酷烈,唐史、唐文、唐诗及各类唐代册籍中记载反映很多。但敦煌莫高窟此时反映的则是盛唐佛教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和成熟昌盛。

当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征西域时,大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士、诗人、歌童、舞女、医卜、星相、画匠和织工等各类随军服务的人才的,自然如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李光庭、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乐庭瓌当时在莫高窟建窟造像时,一定会有他们从内地带来的匠师们参与绘塑,为此敦煌本地的画工就可以直接地学到内地的新画风和新技法。

现存敦煌莫高窟的盛唐洞窟有:第23、26、28、31、32、33、34、39、4l、42、44、45、46、47、48、49、50、5l、52、66、74、75、79、80、91、101、103、109、113、115、116、117、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9、130、148、162、164、165、166、170、171、172、175、176、180、182、185、194、199、208、214、215、216、217、218、219、225、264、319、320、323、374、384、387、444、445、446、458、460、482、484和490窟。

不同画家工匠,以他们对佛教文化艺术的不同理解,以自己各具特色的画风,画出了自己不同的作品,表明了自己不同的佛教思想观念和佛教文化艺术观念。

盛唐时的敦煌莫高窟艺术以自己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不仅受到当时信众的崇拜和敬仰,也受到今天人们的称赞。

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前后,政治上的盛唐已经不盛,对沙州的统治权岌岌可危,但石窟佛教文化艺术却愈趋成熟,中原京洛地区的不同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成就在敦煌莫高窟均有其自身的演变发展。

一、唐朝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艺术特点

敦煌莫高窟的中唐时期,是吐蕃王朝统治敦煌的时期,在吐蕃统治下的敦煌,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开始,其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状况有了逐步的改变。

虽然当时先有敦煌的十年守城抗敌,后有驿户的多次起义反抗,但吐蕃赞普多次赦免了敦煌这一“获罪之邑”与佛教圣地。

同时,吐蕃贵族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利用沙州世家豪族统治敦煌,大兴佛事,广度僧尼,并派吐蕃大德僧管理佛教事务,参与政事。

到吐蕃统治后期,更将敦煌地方的部分政权、军权和地方税收管理权一并交给了敦煌世家豪族,从而使吐蕃政权维持了稳定和较为巩固的局面,佛教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朝会昌灭佛时期,敦煌地区在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治理下,正是佛教最为兴盛之时,寺院增多,寺院经济空前发展,莫高窟修造洞窟大量增加。

敦煌文物研究院重新判定的吐蕃时代石窟有:第21、92、93、112、133、134、135、153、154、155、157、158、159、179、186、188、191、197、200、201、202、222、231、236、237、238、240、258、357、358、359、360、361、365、369、370、447、469、471、472、474、475、478和479窟。这些洞窟对后来晚唐、五代、宋和西夏的继续修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吐蕃(中唐)时期艺术和盛唐时期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但其窟型、龛型和壁画内容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每窟内经变画的数量增多,有些洞窟内一壁上绘画有多铺经变。

同时,吐蕃时代洞窟在制作上更加考究,覆斗形窟顶,方整的四壁,盝顶帐形龛及佛床、壸门,无不严整、精巧。一壁之上不仅绘有二至四铺经变,而且在壁画下面还绘画了12至14扇屏风。各屏风内所绘画各品比喻故事,其内容细节又与上方经变画中盛大的法会场面相结合,精致细腻的艺术效果跃然全壁,满目生辉。

这一时期壁画塑像笔墨精湛,线描造型准确、生动,以其结构谨严、刻画精微取优,是唐代艺术向深度探索所显示的卓越成就。这是敦煌艺术发展道路近五百年漫长经验和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

晚唐时期半个多世纪里,给敦煌莫高窟留下了约六十余个石窟:第8、9、10、12、13、14、16、17、18、19、20、24、54、82、85、94、102、104、105、106、107、111、114、127、128、132、139、141、144、145、147、150、156、160、161、163、167、168、173、177、181、183、184、190、192、193、195、196、198、221、227、232、241、336、337、343、459、470和473窟。

张议潮率领敦煌民众驱逐吐蕃,收复河西故地,从陇西经河西及敦煌地区到北庭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归义军政权在西北各族人民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其不同的战功,张氏、索氏、李氏等世家豪族都等级有差地获得勋位,共同执掌着敦煌及河西地区的政治统治权。

他们本来是吐蕃统治管辖时期政治、经济上的既得利益者,此时则致力于保护和扩大世家豪族与各大寺院的利益;他们脱掉了吐藩部落使的长袖袍,佩上了唐朝的“银青光禄大夫”的鱼袋。

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无重大的改变,主要是世家豪族纷纷以“报恩”、“庆寺”的名义营造的洞窟,是吐蕃时期的继续,但也现出了个别的新题材和新形式。

特别是张氏、李氏、索氏三姓与三个僧统在莫高窟所开的规模宏大的大窟,反映了敦煌及河西地区与中原联系比吐蕃时期的加强和进一步发展。

二、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艺术(1)

跨越魏、隋两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灿烂辉煌的唐代艺术。它以雄伟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显示出这个时代不平凡的开端。

莫高窟的艺术到了唐代,算是达到了顶峰,这是无数艺术家殚精竭虑辛勤创造的成果。

唐代洞窟遗存至今还有二百多窟,数量占全部现存洞窟数的近二分之一。随着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石窟建筑形制百科全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敦煌莫高窟唐代的洞窟开凿继续沿隋代向南北两端和下层发展,到了唐末,崖面的长度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唐代的洞窟形制,还是沿用覆斗式的窟形,这种窟形在莫高窟中是最多的一种,佛龛加深加大,成为一间颇为宽敞的房子。塑像都被安置在后室的佛龛中。窟顶覆斗形中有四方藻井。有些是平顶,也有作浅斗形。这都是一般的样式。

除了以上的这些建窟形式,还有一些特殊的洞窟,如大佛窟、涅槃窟,都是唐代根据造像规模和造像体态而开窟建造的。第96窟就是根据所容纳的巨大坐佛开凿的一个具有高耸的空间的洞窟,窟平面为方形,窟身为方锥形,窟顶为覆斗形。为了窟内的光线和供人们就近瞻仰大佛的面容和身体,在大佛的正面留有小门和几处明窗,还有可供攀登的通道。

因窟内坐佛高34.3米,所以经过历代维修扩建成为现在的九层楼,也成为当今室内第一大佛。虽经后人多次拙劣的装修,但宏大的气魄仍旧存在。

第130窟的坐像高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坐佛,它也用了第96窟的做法,外面凿通了三层崖壁,才算把它隐蔽起来。第158窟的大卧佛,是莫高窟第一大卧佛。此窟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为横长方棋形顶,整个洞窟像一具巨大的棺材。

各窟间的交通,在初期大概仍是由前室凿出通路,唐末由于前室崩坏,才加木构窟檐和廊道。窟檐和廊道大都为单层建筑,结构简单,因上面盛饰彩画,便显得十分华丽复杂。

石窟和木构建筑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重要的创造,它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现保存完好的唐末窟檐,至今尚存一处,在第196窟外。檐顶虽已坍坏,但梁枋栱柱尚存,彩画如新,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的建设艺术在初唐时,处在发展、创新、变革的阶段。到了盛唐,建筑画达到了顶峰时期,已经不是单调、简单的建筑画了,出现了大型经变群体画,在经变画中,出现了群体建筑。把殿堂楼阁用透视的手法画出,表现出了建筑的体积和纵横空间,具有了真实感。

壁画中的佛陀、菩萨、天人等都被安置在建筑物的前面和建筑物中间,画面中还表现了极乐世界的盛况,天上有飞天撒花,池内碧水中有鸳鸯、妙音等在水中游戏。有舞伎、乐伎,有天宫楼阁,有高耸的钟楼、鼓楼、佛塔。把人物活动融于景物之中,是一幅幅集人物、景物的精美艺术画。

三、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艺术

第329窟,是初唐时期的代表作品。南壁与北壁都是通壁画。其主要内容是宣传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美妙、快乐。《西方净土变》、《弥勒经变》的壁画中还有部分欠缺。但是,仍然是唐代壁画的杰作。因为初唐时期是变革、创新的时期。

到了盛唐,莫高窟的建筑画走向鼎盛时期和成熟时期。样子收藏网从盛唐第217、148窟中可以看出,建筑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217窟北壁通壁画巨幅《观无量寿经变》是大乘佛教净土三经之一。在《西方净土变》的两侧新增加了条幅画,又把经变画分为三大部分。自上而下分别是殿堂、楼阁、竖楼式木台、方亭,形成了有组织的建筑群。但是,建筑物过于密集,给人在视觉中产生不真实感。

第172窟是盛唐中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它与217窟的建筑画相比,已有很大的区别,建筑物已不过于密集,平面布局已按照真实的佛寺来设计。

第148窟是盛唐之末修建的,也是规模大、艺术水平高的一个洞窟,它有着40平方米面积的大型经变画。

虽然此时李唐王朝与吐蕃王朝正在激烈争夺河西,但就在这战火之中,古代匠师们留下了这艺术高超的洞窟建筑和宏伟建筑画。

到了中唐以后,莫高窟的古建筑画已经没有什么新的进步,开始趋于程式化。大型经变画也不复存在,画面缩小,画幅增多。这一时期的建筑画完整地显示了庭院布局。

第361窟就是中唐时期的洞窟,它的北壁中的《药师经变》东方净土世界的建筑就是完整的一个寺院,它的南壁《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世界的建筑也是一座完整寺院。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画不仅反映了极乐世界的亭台、楼阁、寺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间建筑的风貌。晚唐第85窟的《华法经变》的佛经故事中,就画有二进式四合院,现在北京地区还遗存这种院子。

在壁画中还有大量反映古代人民在建筑中施工的场面,有用简单力学原理吊运材料的,有为建筑筹备木料的,有伐木的。在第296、321、372、98等窟中,都绘画有这种建筑施工的场面。

四、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彩色雕塑经过从早期塑制到隋代几百年的实践积累,到唐初已经从最初的早期、中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代的彩塑大放光彩。

同时,唐代遗存的彩塑的数量也比较多,共有六百多身,其中有半数保存了原型。

莫高窟唐代初期的塑像,克服了隋代比例不对称的毛病,更接近于现实,已特别注意刻划人物性格心理,自然佛和菩萨都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古代匠师们在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时,仿照真实的人物性格捏塑,给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观者精神与之相通,激起其虔敬与亲切之感。

第205窟是初唐的洞窟,有一尊断臂菩萨像,上身裸露,项饰链珠,胸饰璎珞,胸部丰满,腹部微鼓,体态纤巧,通身富有弹性,姿态典雅,庄重大方,给人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青春健美形象。无论从她的体态、面部表情,还是服饰上看,都表现出一种安详、自信,和她得体的服饰的真实感。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