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

分类: 历史

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

杜甫的诗风

?杜甫所作之诗皆与其生活经历有关,从早年的伟大抱负,热爱这大好河山到晚年身处战乱,所见艰苦之状等丰富经历皆是他创作的源泉,且杜甫的诗集很真实的展现了战火中整个唐朝的转变,也很好的反映出广大人民深受战争的摧毁所忍受的痛苦,因此其诗也被后人称为是“诗史”。

杜甫雕像

杜甫雕像

杜甫所写之诗在艺术上风格多著,最特别的是杜甫的诗是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这样便使得思想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使其诗能够“知其人,论其世”,因此在艺术方面能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

杜甫的诗风时而雄壮时而沉郁时而瑰丽时而质朴,他十分擅长转变风格创作,因而开创了新乐府诗体,为后人称叹。杜甫的诗体多为律诗,他选词精炼和谐,为人少言寡语,其诗也言简意赅,颇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态。

而他的诗歌语言和整体结构不会单一多变化,因而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多以借物喻人,赋比兴的创作风格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寄托。杜诗中多以战争为题材,不仅表现出杜甫对朝廷穷兵黩武的反对,还有对勇于作战的士兵的赞扬,也有对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杜诗对战争的描述有多种角度和手法,赞扬和批判的态度很是鲜明。

杜诗在杜甫晚年成就愈高,其丰富经历加上不凡的艺术手段使其造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画像

杜甫 画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的诗全集

杜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那个年代流传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他一生写有一千五百多首诗歌,有很多都是传诵千年的名篇。因此《杜甫诗集》就是杜诗的集合,将其诗作进行精选以及整合出版,浓缩其诗的精华,彰显其诗风采,重现诗歌创作的意境。

杜甫诗集

杜甫诗集

《杜甫诗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1月,全书共245页,是国学经典导读系列的一本。我国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衷心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不屈权贵的清高正气以及民为邦本的政治观念都一一展现无遗。在杜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品德、他的性格、他的命运,感受极其珍贵的精神文明,备受感触。

这本《杜甫诗集》分为几个方面,最前页是导言,之后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从他被称为诗圣的简介、其诗对唐前古诗的继承、对唐后诗作的影响启迪以及杜诗对于中外文学的贡献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二章讲的是杜甫的生平,其中涵盖了他的传记、他与战争、他的流离以及他的思想等多个方面。第三章讲解的是杜诗的内容含义,他诗文的主题主要涵盖了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何种思想情怀。第四章是杜诗的艺术欣赏,后面几章讲了其诗集的编辑、注释以及研读,最后是诗选,将杜甫的佳作收录其中。

登高 杜甫

《登高》是杜甫在大历二年秋于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歌,前面四句主要描绘景象,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的所见所闻,与秋季的景象环环相扣,展现了诗人身处江边上所见的空旷寂静景象。诗歌的首联写的是近距离的局部景观,颔联描绘的则是整体的大全景。

杜甫 登高

杜甫 登高

诗歌的后四句主要用以抒情,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心中的所感、所惑,围绕着自己的身世与境遇,表达了贫穷凄惨、老年体弱以及在外流离的哀伤之情。颈联以自己的身世,将前四句写景中所包含的象征、喻示之意揭露出来,到了尾联再做强调和论述,以自己忧愁不堪、病困潦倒的形象来收尾。此诗语言简练精干,全篇运用对偶,其中第一二句更有句中对,充分展现了杜甫晚年对于诗文韵律把握得得心应手。

杜甫再创作此诗时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56岁老人,当时他的生活境遇十分窘迫。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有四年之久了,但是地方割据势力又再次兴起,国家领土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告别成都草堂,乘船南下,又逢久病缠身,行动极其不方便,生活甚是艰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天,他孤身一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心中百感交集。他眼中看到的景象,在心中激荡起涟漪,大有感触。萧条的秋色勾起了他对身世悲凉的感慨,陷入老病无所依的忧愁中。

登楼 杜甫

《登楼》是杜甫所作的七言诗歌,是一首感时抚事之作。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登楼时看见了无限美好的春光,并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岌岌可危,国家忧患多难,便忍不住心生伤感哀痛之情。

杜甫 登楼

杜甫 登楼

在此诗中,诗人觉得朝廷如同天空中的北极星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哪怕外敌入侵,也不会改变百姓心中的正统思想。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流露出了自己想要如同诸葛亮那样为国家效力的愿想与抱负,深具澄清天下的气魄。该诗全文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写登楼的感想,在俯视远眺所见的山河古迹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景合二为一,言辞语境壮阔博大,情感深切,情、景都从空间上入手,将诗人抑扬顿挫的诗文风格展现无遗。

该诗的大致译文为,面临着满楼的花朵,我心中竟然徒增悲伤。在这种国家身陷忧患的时刻,登上高楼我的心中五味杂陈。秀丽的成都春光,如同从天地之间涌来,云朵层层叠叠地飘荡着,就好像是历经了千年以来的沧桑。唐朝的江山有如北斗星辰一般屹立不倒,不容动摇,尽管吐蕃随意入侵也是难以改变的的境况,外敌定然失败。刘禅归回祀庙之中,多么可悲。黄昏时刻,格外怀念诸葛丞相。

这首诗歌作于764年,杜甫写于成都,当时社会动荡,国家政权不稳。该年杜甫听闻严武复任原职,于是心生喜悦,便赶回成都草堂,登楼时有感而发。

--免责声明-- 《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这篇文章828la40864。

【结语】: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杜甫的诗风变化多样 晚年成就愈高】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40864'></small><noframes id='828la40864'>

  • <tfoot id='828la40864'></tfoot>

      <legend id='828la40864'><style id='828la40864'><dir id='828la40864'><q id='828la40864'></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40864'><tr id='828la40864'><dt id='828la40864'><q id='828la40864'><span id='828la40864'><th id='828la40864'></th></span></q></dt></tr></i><div id='828la40864'><tfoot id='828la40864'></tfoot><dl id='828la40864'><fieldset id='828la40864'></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40864'></bdo><ul id='828la40864'></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