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

分类: 历史

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

齐宣王好射

齐宣王喜欢射箭,而且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夸他能拉开强硬的弓,其实齐宣王的弓只要有一点力气的青年男子都能拉开。

齐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

这齐宣王还偏偏喜欢夸耀他自己,完了让身边的人也都试着拉拉看,大家都知道这齐宣王有点爱慕虚荣,都顺从齐王的意思,就都只把弓拉到一半,便装作拉不动的样子。

还十分恭维的说:“这张弓没有多少多少大的力气怎么拉得开,只有大王您这样勇猛擅长射箭的人才能够使用这张弓,我们一般人哪里用得起。齐宣王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到处说自己喜欢射箭,自己射术了得。

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差不多三百多斤的样子,但是他一辈子觉得自己可以拉得动一千多斤的弓,真是悲哀,作为君王却不尊崇真实的三百斤,而是喜欢徒有虚名的一千斤。

文章揭示了齐宣王喜欢恭维的大弱点,也反映了当时齐国国内有志之士不多,敢于虚心纳谏的人不多,大家都变的喜欢说好话,喜欢恭维帝王,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啊。

文章的行文布局有他的巧妙之处,指出齐王身边不愿说真话的人多,而且大家对于哄君王开心似乎已经成为常事。

从拉弓这件事说起,事情虽小,但是却可以从小事中看出如果君王被谄媚的言论蒙蔽了双眼,那么国家的灭亡也就不远了,虽然作者没有下这样的结论,但是从中体现出来的启示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

齐宣王到社山上打猎,社山的老百姓们都一起来慰问齐宣王。齐宣王说,父老乡亲们辛苦了,为了感谢你们,我下令这里的父老百姓的田地不用交税,百姓听了都感谢齐王,跪下来拜他,只有闾丘先生不这么做。

齐宣王剧照

齐宣王剧照

齐宣王说,父老乡亲门嫌奖赏太少吗,好,你们在场的都不用来服兵役了,父老乡亲又纷纷拜谢,但是这闾丘还是不拜。这下齐王纳闷了,他说拜谢过的人可以先离开,没有拜谢的请上前来,我说的话会让属下记住的,你们好好生活就好了。

齐宣王问为什么我两次赏赐你都不拜谢呢,难道是本王做的不对,不应该赏赐咯,闾丘先生就说,我听说大王今天要来,早就和乡亲们出门远迎,我想大王让我长寿,大王让我变得有钱,大王让我变得受人尊敬。

齐王说,你的生死是上天决定的,我不能让你长寿;我的国库虽然富足,但那是要来救济百姓的,我不能让你变得有钱;我朝中的大官都有所属了,小官地位卑贱,不能让您受人尊敬。

闾丘先生说,大王您言重了,这些都是我们不敢奢望的,我希望大王能选择行为有修养的人做官吏,制定公平的法律政策,这下我们就可以长寿;无论一年四季,都要按时救济,不要劳烦我们百姓,这样我们就可以变得富足了;大王您发出命令,让年纪小的人多多尊敬年纪大的人,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受到尊敬了。

您下令赏赐我们不用纳税,这样国库就会空虚,就不能救济百姓,您下令我们不必服兵役,那府里就没有人可以差使了。齐宣王说,您说得对,可以请你做我的宰相吗?

齐宣王好谀

齐宣王好谀,说的并不是齐宣王射箭的技术如何百步穿杨,而是说齐宣王喜欢别人夸他在射箭上做的好。这位反应有些迟钝的帝王到最后也没发现,臣子不谏言的危害有多大。

齐宣王画像

齐宣王画像

齐宣王喜欢射箭,特别喜欢人家夸他能用强弓,每次齐宣王张弓拉弦的时候,总是能得到臣子的一片赞美,大家对齐宣王这样的脾气都摸得比较透彻,齐宣王一打猎,就给他上弓。

大家都赞美齐宣王,拉开这样的弓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愧是大王,除了您当今世上还有谁能有这样的力气。齐宣王听着乐得合不拢嘴,他还感叹自己手下有一帮为自己说话的得力助手呢。

其实齐宣王用得弓和平常人有的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强度很一般的弓,齐宣王还让大臣们一一实验,亲自来拉弓,大家都心知肚明,齐宣王又想强调他的力量强大了,每个人都只拉倒一半就纷纷表示无能为力。

然而因为没有人告诉他,齐宣王一辈子都以为自己能拉开强度有一千多公斤的弓,齐宣王就算拿着这虚假的荣耀,也不愿意相信真实的自己,不面对自己本来的面貌是他最大的弊病。

而且我们说,古往今来君与臣的关系就像水和船,君王的错误决断,要靠敢于进谏的大臣,君臣一起才能完成国家的建设,才能使人民生活安康。如今的齐宣王急需一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来点醒他。除了孟子应该要有更多的人关心国家,关心君王。

齐宣王纳谏

齐宣王算不上一位明君,但是在他执政时期,齐国得到快速发展,这和他善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表现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后世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盛世局面奠定基础的稷下学宫的建立,让思想家纷纷传播自己的学说,对社会发展也起到进步作用。

齐宣王剧照

齐宣王剧照

齐宣王率先到秦国招募贤士,得到了有贤德的人后,齐宣王逐渐开始发展国内的一些文化事业,齐宣王喜欢到处游说的士人,他认为这是君王统治时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位重视文化,虚心纳谏的帝王,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召集天下的文人。

齐宣王欢迎文人墨客到自己开办的稷下学宫来,其中儒学大师孟轲的到来对齐宣王文化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的代表纷纷著书立说,开战学术研究,创造了中国史上灿烂的“先秦文化”。

前面提到齐宣王治国的时候常常犯错误,但是他虚心认错,再加上手下还是有善于纳谏的臣子,孟子曾经借生活中的小故事,提醒齐宣王要好好管管自己的君王作风,说是大王身边的臣子让自己的朋友帮忙照看妻儿,自己出远门回来后发现朋友没有做到,让齐宣王判断,再上升到中级干部,最后到君王。齐宣王嘴上不说,心里接受孟子的纳谏。

齐宣王想要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狩猎场不比周王的大,但是百姓却不满意,孟子告诉他要与民同乐,和民分享,这样才是造福百姓的表现。

在齐宣王到社山打猎的时候闾丘想齐宣王建议招纳贤士,完善法律;打开国库,救济百姓;颁布法令,尊老爱幼。齐宣王听了很是感慨还想要让闾丘作自己的宰相。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召见颜斶来谈话,齐宣王在高堂之上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齐宣王不是很高兴了,左右臣子看了忙劝颜斶你不会尊敬大王吗,颜斶说我按着大王说的做是趋炎附势,大王按照我的做是礼贤下士。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那个问他,我重要还是你重要,颜斶说当然是我重要,齐宣王在群臣面前也不适合发火,就干瞪眼。

大臣们又说,国家是齐王的,天下的有志之士都愿意来大王这边,周围的诸侯国,有哪个不怕我们家大王的,现在高尚的人士人也不过被称作匹夫。你这样不论身份尊卑这是够可以的了。

颜斶说,不对啊,我听说古时候大禹统治上万个诸侯,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善于用士人,到了商超各诸侯减少到了三千多个,现在更是只有二十四个。这难道不是统治者的政策出问题了吗。

要是朝廷中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只是一些贪图虚名的人,那么国家灾祸就会不断,所以君王要不以向手下的人询问为耻,不以向地位卑微的人学习而愧疚,自古以来的帝王不都是如此。诸侯的君王都喜欢称自己是孤或者是寡人,应该是因为他们懂得贵贱之间的道理,孤和寡难道不是之地位卑微生活困难的人吗。

他们用这些词语称呼自己,应该就是摆低姿态,虚心求教的表现吧。

齐宣王说,我真是不开窍,听了先生的高论,请一定要收我为徒啊。颜斶谢绝了,他说玉经过雕琢会露出本色,但是不去雕琢又不宝贵,没有价值了,但是玉本身也就失去本真变得不完美,士人也是一样,有抱负的人从穷乡僻壤出来参加选拔,不是因为享有高官厚禄就不尊贵了,而是因为他的精神和思维都不再完整独立。

做决定的是大王您,向您表达衷心谏言的是我,我要说的已经说完了,希望您能让我回去找到本心。

--免责声明-- 《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这篇文章828la41945。

【结语】: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齐宣王好射的典故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41945'></small><noframes id='828la41945'>

  • <tfoot id='828la41945'></tfoot>

      <legend id='828la41945'><style id='828la41945'><dir id='828la41945'><q id='828la41945'></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41945'><tr id='828la41945'><dt id='828la41945'><q id='828la41945'><span id='828la41945'><th id='828la41945'></th></span></q></dt></tr></i><div id='828la41945'><tfoot id='828la41945'></tfoot><dl id='828la41945'><fieldset id='828la41945'></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41945'></bdo><ul id='828la41945'></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