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加拿大28/ 正文

明清百科全书著作,什么是四库全书.

admin2023-12-08加拿大2824 ℃0 评论

明清百科全书著作,什么是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1]。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中国画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1.帛画

中国古代画种。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白色的纺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神灵和异兽等形象的图画即为帛画。

2.道释画

中国画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以佛教为内容的绘画有敦煌莫高窟壁画、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唐代佚名《释迦像》、宋代李公麟《维摩诘像》等。以道教为内容的绘画有《八十七神仙卷》、山西永乐元代壁画等。

《洛神赋图》

3.故实画

中国画人物画的一种。取材于具有借鉴作用的历史事迹、传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等。代表性作品有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代李唐《采薇图》、现代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等。

元 王振鹏 龙池竞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界画

中国画一种特有的画种。起源很早,晋代已有。主要画宫殿楼阁。作画时借助界尺画线,故名。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阁》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5.唐卡

藏语音译,意为用彩锻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形式。一般为竖长方形。题材有宗教画、传记画、历史画、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等,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6.没骨法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分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最初相传由南朝梁张僧繇创始,张僧繇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林泉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而没骨花鸟传为北宋徐崇嗣,实应真正始于清恽寿平。五代后蜀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人称“没骨花枝”。北宋徐崇嗣效黄筌,单以色彩作花卉,名“没骨图”,后人称之为“没骨法”。唐杨昇亦善此法。这种画法打破了前代习用的“勾花点叶”法,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抒,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时代风格。

7.积墨法

中国画技法名。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一般用于山水画,对山石的层次变化,施以不同程度的积墨渲染,使重重叠叠的山水景象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8.凹凸花

传统绘画技法之一,实际上就是印度佛教绘画中的浓淡晕染法。佛教艺术传进中国后,此法为我国绘画吸收而成为传统技法。利用色彩深浅的晕染,造成明暗对比,使画面呈现立体感和真实感,大大提高了画面的观赏性。

9.点花法

中国画中绘花瓣的方法之一。采用浓淡水墨点染。各种点花法,变化多端,都能生动地表达出梅花的特有型态,并通过对梅花神韵的刻画,抒写画家的情怀和抱负。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花瓣则“点花法”和“圈花法”相兼,“胭脂作没骨体”更是王冕首创。

10.圈花法

中国画绘花瓣的方法之一。由南宋扬无咎在北宋画墨梅名家仲仁和尚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用细线圈花的画法。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把墨笔花卉画升华到新的高度。以后汤正中、徐禹功、赵孟坚继承发展,使墨笔花卉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1.写意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笔法纵放粗犷一类的画法。要求以简练笔墨,写出物象的意态神韵,并表达作品的意境。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

12.工笔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秋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属于后者。

13.枯笔

亦可称“干皴”、“干笔”、“焦笔”、“渴笔”,与“湿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用含较少水分的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刀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

14.金错刀

中国绘画笔法之一。传为南唐李煜创用的书体风格,《宣和画谱•李煜》:“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被文人画家移用在人物画创作中。运用颤动的笔触,勾写衣服、手足的线条,笔致错落。

15.密体

由顾恺之、陆探微所创造。线条紧劲连绵,画迹周密,表现为一种“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和“精利润媚”的笔致。与张僧繇所创造的“笔不周而意周”、“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的疏体,形成各极其趣的鲜明对比。

16.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间画家并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可分为两派,一派出自于北宋大画家李龙眠的,称之为铁线描,另一派出自于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称之为兰叶描。

17.飞白法

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到修鸿都门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书写中运用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与浓墨、涨墨产生对比,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北宋黄伯思说:“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元代赵孟頫在绘画中创用了飞白法,今人将绘画中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

18.三白法

中国画技法名。人物的面部除肉色外,还在额头、鼻子、下颚处施以白粉,以区别于其他较平坦的部分,用来表现高低凹凸的立体效果,这一画法被称为“三白法”。三白法开创于唐代,它既能表现人的面部三个受光的凸出部分,又能表现古代妇女施朱粉“盛妆”的化妆效果。一般的画法为,由额头发际处往下染,染到眉毛为止,然后再染鼻子和下颏。

19.青绿山水

中国国画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20.金碧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勾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指的是哪五种?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是集词曲、音乐、表演于一身的艺术。戏曲剧种的类

京剧

顾名思义,“京”剧发源地以北京为中心,但现在已成为遍布全国各地、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它位居五大剧种之首,头戴“国剧”的桂冠,跻身于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列。

京剧兴起于清代年间的京城,但其艺术元素来源并不仅限于北京。据传京剧的前身源自江南地区的徽班,公元1970年四大徽班为庆祝乾隆寿辰进京献艺,其强大的阵容再加上丰富的表演剧目,成功地抓住了京城观众的眼球,被视为拉开了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京剧最初由于进入宫廷而名声大噪,因此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比其他地方剧种更高,夸张的脸谱、艳丽的服装造型、悠扬委婉的唱腔、声情并茂的造型等等,这些都是京剧独特的风格。

越剧

越剧这种艺术亦起源于中国古代地名“越国”之绍兴嵊州,由当地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即“落地唱书”发展而来,所以其剧目大多源自宣卷、唱本、民间传说故事,题材多以才子佳人为主,比如《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等。

越剧的演员阵容经历了由“男团”到“女团”的历史性演变,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越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特色在于:表面上塑造的人物各式各样,但几乎都是由清一色的女演员饰演的。

这与江南文人雅士自古以来蓄养私家女戏班的悠久传统有关,亦取决于越剧本身的题材内容。越剧以言情剧为主要题材,这就决定了演员首先需要是高颜值的才子佳人,其次需要演绎出男欢女爱中细腻、动人的情感戏。而在这两方面女演员一般明显比男演员更胜一筹。

黄梅戏

作为一大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的“娘家”是湖北黄梅,但其词曲语言却是以安徽安庆等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江淮官话,这一看似矛盾的搭配与其发源地黄梅有一定联系。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黄梅一地位于湖北省和安徽省的交界,黄梅戏最早诞生于当地百姓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在采茶的过程中喜欢哼唱一些曲调排解劳动时的乏味。所以黄梅戏最早又叫“采茶戏”。

再者黄梅地处长江北岸,古时地势常低于江岸,水患频发,迫使该地百姓向毗邻的安徽地区迁徙,黄梅人的黄梅戏也随之与迁入地民间艺术融合,经过百年发展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评剧

尽管评剧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有其共同之处:就在于评剧之“评”。

“评”的繁体字写法为“評”,所以有说法认为之所以叫“评剧”是为了同京剧区分开来。评剧最早叫平剧,鉴于北京的旧称是“北平”,京剧旧时也叫“平剧”,所以有人就在“平”之前加了个“言”,成为与京剧相区别的“評剧”。

而事实上评剧也借鉴了京剧的唱法,但不仅限于京剧。评剧流行于中国华北、东北一带,起源于河北滦县一种叫“莲花落”的民间说唱艺术,随后又吸收了传进关内的东北民间歌舞“蹦蹦”(即早期的东北二人转),在二者的基础上又借鉴了京剧、河北梆子等京津冀一带地方戏曲的艺术成分。

之所以被称作“評剧”还与其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相关。评剧剧目内容并非以王侯将相为主人公的宏大历史事件,而多以基层小吏、市民生活为主要题材,因此表达现实生活、烟火气息浓郁是其一大特点,亦体现了评剧之“评论社会,评书说唱”的名称意蕴。

豫剧

豫剧之“豫”源自河南简称“豫”,最初泛指河南地区的戏曲艺术。豫剧还有一些别称,比如“河南梆子”,这是因为该艺术早期是以击打枣木梆子作为音乐伴奏的;豫剧还曾被称作“河南高调”、“河南讴”,因为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演员早期用本嗓演唱时,在起腔与收腔之际以假声翻高尾音带“讴”。

豫剧角色一般包括四生、四旦、四花脸。演员一律用油彩上妆,妆容呈现“浓墨重彩”的舞台效果;豫剧各角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要诀,比如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彩旦表演时要“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

豫剧内容雅俗共赏,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既有像封神戏、三国戏、岳家军这样以宏大历史小说和演义为主的题材,亦有不少像《小二黑结婚》《祥林嫂》《五姑娘》这样反映婚恋、伦理道德等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再加上其幽默诙谐的语言,豫剧深受各种群体的喜爱。

作者:高远

古代帝王和平民为何都穿开裆裤?

在古代,穷人发迹后,干的头一件事,就是穿开裆裤!不但穿,还要绣上牡丹,在大街上扭三圈!

惊现开裆裤

在古代,千万不敢撩衣服!否则,鸡蛋、菜叶子齐上阵。

《礼记·曲礼》记载:劳勿袒,暑勿褰裳。

同时,汉代的石画上,人们都席地而坐(先跪下,再坐到自己腿上)。为啥?没穿裤子呗。

然而,到了80年代,马山一号楚墓的发现,让世人目瞪口呆。

开裆裤的鼻祖

1982年1月,专家在湖北江陵县,挖出一条开裆裤,激动得差点晕过去:“谁说古人不穿裤子?”

我们来看看这件宝贝:红棕色绢面,深黄色绢里,绣着凤鸟花卉,中间填充丝绵。袴腰后部敞开,形成开裆。十分精美!

这条锦裤,是开裆裤界,当之无愧的鼻祖!

那么,古人对开裆裤,是否有记载呢?他们何时开始穿开裆裤?

裤子的演变

其实,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开始上穿衣,下穿裳,里面套上裤子。

春秋战国时,裤子叫“袴”或“绔”,无腰无裆,两条裤管到小腿。

赵武灵王时,裤子叫“裈”,为了骑马作战,而推行满裆长裤。

秦汉时,裤子叫“溺袴”,仍然无腰无裆,但裤管到大腿。

魏晋南北朝时, 裤子和衣服合称“袴褶”,裤管肥大,类似喇叭裤。

唐朝时,裤管收束,男女老少以穿裤为荣。

宋朝时,又回到开裆“膝裤”,装饰艳丽,穿在满裆裤外面。

可见,开裆、满裆在历史长河中,交替反复出现,连款式,都在不断变换。

开裆裤怎么穿

不同的时期,开裆裤的意义不同,而它的穿法,也大有讲究。

【内穿】

开裆不雅,大部分时间,裤子是内穿的。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这样的场景:一个船家主妇,依次在船上晾晒上衣、绔(开裆裤)、短裳(下衣)。

而在宜宾7号东汉墓的石棺上,刻着一个倒立的百戏,衣服下垂,长袍之下的开裆裤,十分显眼。

可见,早期的古人,把裤子穿在“裳”之下,视为内衣。如若外露,那就是奇耻大辱!

不过,也有人专门外穿,为的是羞辱别人。例如:

祢衡击鼓骂曹,就是只穿裈,而不穿衣,以示轻曹。

荆轲刺杀失败,对秦王“箕踞以骂”,令秦王“目眩良久”(两腿叉开坐着,把秦王气得眼花)。

司马相如穿“窦鼻裈”,当街干杂活,以羞辱老丈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窦鼻裈,与佣保杂作,涤器于市中。

当然,这些奇葩的做法,并不是主流。

【外穿】

裤子内穿,无可厚非,但如果你认为,开裆裤只能内穿,那就大错特错。

在福州南宋的黄晟墓中,就发现一件烟色的开裆裤,上绣“国色天香”的牡丹,比上衣还华丽。

明清百科全书著作,什么是四库全书.

试问,一件内穿的衣服,怎么会如此隆重?

况且,此墓的主人,是一个17岁的贵族少妇,而出土的开裆裤,却比男人的尺寸还大,可见,这裤子,分明是外穿的。

而这种穿法,也历史悠久,比如解放前,嘉兴、湖州等地,地主们仍穿着绸缎的开裆裤,作为套裤。

可见,开裆裤外穿,除了美化,还是财富、地位的象征。

什么人不能穿开裆裤

在古代,从平民至皇帝,没人不喜欢开裆裤,可你真的以为,人人都有资格穿吗?

错错错,有三种人,做梦都想穿开裆裤,可压根没机会!

【士兵】

京剧《穆桂英挂帅》中,有这么一段唱腔: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

穆大帅的石榴裙,可是宋代标准的“时尚装”,下面还藏着“膝裤”,可军营中的男子,就没这机会了。

古时的汉人,只善于步兵、战车作战,想对抗游牧民族,必须骑马。可哪个不要命的,敢穿开裆裤上阵?

于是,赵武灵王下令,推广“胡服骑射”,并专门造了“裈”字,意为满裆裤(军用品)。

而苏格兰的男人们更豪放,他们打仗都穿花格裙,露出毛腿。

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起义,士兵们常常撩起裙摆,用屁股对着英格兰军队,以示羞辱。

可见,当时的士兵,绝不会穿开裆裤,毕竟,生死面前,谁还在乎一条裤子?

【奴仆】

除了士兵,地位低贱的奴仆,也没有资格穿裤子。

一来,奴仆动辄砍柴、挑水、洗衣,穿着宽大的“裳”,风吹一下,可怎么办嘛?

二来,穷人买不起布,内穿“胫衣”,外面再穿“裳”,纯属浪费。

当然,也有一些奇葩的人,明明很有钱,非要穿成奴才样子,假装清高。

西汉末年,篡权的王莽,就将这一点运用得淋漓尽致。

《寒暑·王莽传》记载:王莽母亲重病,朝中的公卿,都派自家夫人登门探病,王莽让妻子“衣不曳地,布蔽膝”(仆人打扮),令女眷们瞠目结舌。

自此,王莽因俭朴名扬天下。

不过,这更加印证,开裆裤有门槛,不是想穿就能穿。

【青楼女】

青楼女不穿开裆裤,不是缺钱,而是不想!

她们只穿一件旋裙,(前后开叉,便于骑马、驴等交通工具)。而最早穿这种裙装的,是京城汴梁的青楼女。

这种装束,连裤子都不穿,被认为十分低贱。

北宋文人江休复,就在他的《江邻几杂志》中,对这些女子破口大骂:曾不知羞耻如此……

由此可见,开裆裤不但是高级货,还象征着身份。

可是,我们聪慧的祖先,为什么对开裆裤情有独钟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开裆裤的优势

【冬暖夏凉】

冬暖

《说文解字》中讲:袴,胫衣也。

所谓胫,就是大腿。可见裤子设计的本意,是为了保暖。

既然是为了保护腿,自然顾不上臀部,也正好能省些布料。

两条裤管缝上棉絮,用带子系在腰间,有的还会在脚底,加一条带子,类似90年代的健美裤。

夏凉

古人防暑,只有3个办法:静坐、赤膊、开裆。

白居易曾写了一首《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可静坐、赤膊,是男子的特权,女子该怎么办呢?

古人很聪明,里面穿条开裆裤,小风一吹,飕飕凉爽,还不会被察觉!

【方便如厕】

如厕对古人而言,十分头疼。

其一,厕所简陋

《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晋侯将食,张(胀),如而,陷而卒。

也就是说,晋景公吃饭前,跑去上了个厕所,结果死在了里面。

可见,一国之君的厕所,也十分简陋,动辄就得送命,更别提普通百姓家。

如此恶劣的条件,古人巴不得速战速决。

其二、服装繁琐

古人穿衣服,上衣下裳,不但多,还很复杂。辛辛苦苦穿起来,你让他脱衣如厕,比要他的命还难受。

其三、程序复杂

古代的有钱人,干啥都讲究“仪式感”。

拿如厕来说,汉朝时,人们拿玉做成马桶,给皇帝使用,上完后,还要更衣焚香。

普通人就是不更衣,也要晾一晾身上的味儿。

古人日落而息,如此复杂的如厕,的确耗时。这时候,开裆裤的优势,就显而易见。

它轻便隐秘,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保住了面子,实在让古人爱不释手。

【身体舒适】

古代的老百姓,都用粗布做衣服。这种料子不但厚,还很粗糙,若贴身穿,非磨得皮开肉绽不可。

而开裆裤,则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毕竟,两个裤管上,只有几根细绳子,压根儿磨不到。

当然,总有些有钱人,愿意在“里子”上下本钱,用高级面料做裤子。

“纨绔子弟”的“纨”,就是一种高级丝织品,而这个词的本意,就是一帮穿着高档开裆裤的富二代。

放到现在,这个比喻够犀利!

古代女子如何穿开裆裤

在古代,女子没有话语权,她们穿什么,怎么穿,全凭男人主宰。

【不穿】

古代的道德家认为,女子两腿分立,是诱惑男子的行为,太不像话。他们要把女子的特征,全部掩盖起来,

因此,女人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都不许穿裤子,甚至连脚都不能露。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女子做出了莫大牺牲。

【穷袴】

汉昭帝患病时,大将霍光权倾朝野。为了让皇后(外孙女)怀孕,他暗示皇帝,“禁内”以修身养性。

《汉书·外戚传》记载: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何为“禁内”呢?说白了,就是除了皇后,谁也不许碰。可皇帝也是人,一个外臣,还能天天盯着不成?

思来想去,霍光捣鼓出一件服饰——“穷袴”,也就是有裆的裤子,上面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绳子。

这下好了,别说皇帝,就是宫女自己,想解开都难。

而“穷袴”,也成了霍光固宠的工具。

【开裆裤】

当然,霍光的例子实属偶然,大部分时候,女子必须穿开裆裤,而这背后,隐藏着不少心机。

汉灵帝时期

汉灵帝刘宏,嫌宋皇后没女人味,便先栽赃,再废后,害她郁郁而终。

此后,他下了一道奇葩的命令:宫中女子,只许穿开裆裤,看中谁,谁就被拖进宫中。

可怜的妙龄少女,没一个逃脱魔爪。

新婚时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里,都有一条开裆裤,方便同房花烛。

战争时期

古代战争频发,男丁越来越少,怎么办呢?

统治者便想了个“歪点子”,让女子穿开裆裤,以方便生儿育女。

不得不说,统治者们为了权利、享乐,可谓绞尽脑汁!

幼儿如何穿开裆裤

说完了成年人,接下来我们说说幼儿。

宋代《续博物志》记载:“小儿五岁日鸠车之戏,七岁日竹马之戏。”

穿开裆裤骑竹马,是小孩子的游戏。而“青梅竹马”也源于此。

可见,古代无论老幼,都穿开裆裤。

到了现代,新生的婴儿,仍延续这个习俗。

对此,许多人质疑不安全,其实大可不必。

在万密斋的《万氏家传育婴秘诀》里,就清楚记载:头要清凉、背要温,露脐下体养真阴。

年幼的小孩,穿开裆裤反而有益健康。

后记

古人穿开裆裤,不过是环境与审美的结合,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

男人们年纪轻轻,就知道保护膝盖。

女豪杰穆桂英,更是穿着开裆裤,就上阵杀敌!

回首千年,我们觉得诧异,不过是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的文明罢了!

在我看来,我们遥望古人,若沾沾自喜,满怀优越感,那什么也得不到。

恰恰相反,古人的智慧、精神传承,才更令我们惊叹!

同时,我还有个意外发现:大部分的古装戏,并未遵循历史,太不靠谱了!

但话说回来,我更喜欢现在的时代,毕竟,满大街的开裆裤,我还真接受不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古代官员的俸禄还包括哪些东西?

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

春秋时期春秋以前的禄以田邑为主,战国时以实物为主。夏商贵族食禄制度缺乏记载,难以详悉。不过他们各有一定数量土地,食土地收入是肯定的。西周、春秋时,周王室有土地方千里。诸侯、卿、大夫、士亦各以等级占有土地。春秋时“大国之师,一旅之田”。一旅为五百人,每人耕田百亩,卿的禄田约为五万亩。《孟子·万章下》有“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的说法,实际情况大概不可能这样整齐。除无限期占有土地之外,商周贵族还往往获得定期占有土地的权益。例如商代小臣缶铭文说:“王易(锡)小臣缶湡积五年。”是商王赏小臣缶收取湡地禾稼,其时间以五年为限。春秋时,由于赋税制度的变化,逐渐实行谷禄制。如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后来到卫国作官,亦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侯国普遍施行谷禄制。魏文侯以魏成子为相国,“食禄千钟”。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命令将有三百石以上官俸的官吏的官印交给子之,由他委派官吏。秦国的官俸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楚国用“担”来计算官禄,至有“禄万担”者。战国时期,王室勋贵,除任官职有俸禄外,还有封邑;国王王后的宠幸,有的也有封邑。齐国孟尝君任相国,继承其父封地,“封万户于薛”。吕不韦于秦庄襄王元年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还“食蓝田十二县”。楚顷襄王的宠臣有川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秦庄襄王王后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与山阳地,又以河西(今山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为毐国。但这时的封君,一般只食封邑租税,不得占有土地人民,封君制为分封制形式的残留。先秦时为官府服务者只受廪食的待遇。如医者按治疗效果领取不等的食粮。乐工及百工亦有廪食。春秋末年,世卿世禄制度逐渐瓦解,各诸侯国王为争霸图强,纷纷选拔任用贤能之士,以雇佣方法据其职务高低,给予不等的实物 ,如以粟做为俸禄,从而达到招贤强国的目的。战国时期,实物俸禄在各国得以普遍推广,计量单位由斗改石。汉代,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朝廷按官吏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俸禄。东汉初年,又规定凡官吏俸禄,钱币与实物各半。至南朝梁时,官吏级别实行九品制,俸禄亦依此而推。北齐官吏级别亦行九品制,但俸禄不以粟计,而以帛计。隋代俸禄又以粟计,一年分春、秋两次发给官吏。其级别也更正规,如一品为九百石,自一品至正四品之间各级相差一百石。唐继隋制,然亦有小异:京外官吏俸禄比京官次等;于主要俸禄之外 ,据官吏品级给予俸食,用于雇佣警卫及庶仆人员,即统称之“俸料钱”。唐中期至清末,俸禄以货币为主。俸料钱在官吏的全部俸禄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一半之多。同时,因货币在税收结构中成分增加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之俸禄制度已由实物完全向货币化发展、转化。开元二十四年( 736 )唐玄宗正式改革俸禄制度,统一了俸禄的等级与形式。唐代以后,虽然有时仍然将实物乃至土地作为俸禄,但实行的基本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俸禄制度。俸禄制度要求官吏在享受俸禄的同时履行一定的职责 。若官吏违反朝廷有关法令,或有渎职行为,其俸禄便要相应扣除。早在汉代就已对官吏实行罚俸制度。唐代规定,凡文武官员在朝堂上不守礼仪,罚一月俸;举凡推荐人才不当 ,处理公文稽迟,科举考试泄题,无故超假等失职行为,皆处罚俸。至清代,罚俸制度更加严密,如官员在官署酗酒、赌博、推诿等,均要受罚俸处分。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