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半岛·综合体育/ 正文

归园田居现代散文-归园田居写成散文

admin2023-12-16半岛·综合体育23 ℃0 评论

归田园居(其一)原文及翻译

归田园居(其一)原文及翻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作者在前两句点明了自己的性格,说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官场,只留恋青山绿水。

接着用“误入尘网中”、“羁鸟”、“池鱼”表达了自己自然、清高的性情和对官场的厌恶。

笔锋一转,作者又描述了朴实自然的山村景象。

作者没有刻意描绘,只是罗列了一些乡村中常见的景物,朴实无华,但是生动形象。

全诗最后两句是点题之笔,与开头两句照应。

一开始从厌恶官场写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后,重返田园的那种愉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

归园田居其一翻译 归园田居其一全文及翻译

1、《归园田居(其一)》翻译: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园居(其一)原文及翻译

归田园居(其一)原文及翻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作者在前两句点明了自己的性格,说自己本来就不喜欢官场,只留恋青山绿水。

接着用“误入尘网中”、“羁鸟”、“池鱼”表达了自己自然、清高的性情和对官场的厌恶。

笔锋一转,作者又描述了朴实自然的山村景象。

作者没有刻意描绘,只是罗列了一些乡村中常见的景物,朴实无华,但是生动形象。

全诗最后两句是点题之笔,与开头两句照应。

一开始从厌恶官场写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最后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后,重返田园的那种愉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n)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及注释】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赏析】 这首诗集中地描写了归田之后的日常生活与自适心境,诗意脉络清楚,结构次第有序。

开头四句为此诗的首层,它从正面写静。

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叙说归隐郊野之后,罕与尘世往来,了却心头尘俗之想。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10、但:只。

11、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
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
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

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

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

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
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
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

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

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

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

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

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

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

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

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

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

这是纪实。

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

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

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

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

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

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

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

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

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

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

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

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

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

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

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

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

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

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

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

这太重要了。

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

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

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
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

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译文及注释】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xī)。

【赏析】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及注释】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10、但:只. 11、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
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
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

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

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

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
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
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

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

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

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

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

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

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

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

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

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

这是纪实。

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

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

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

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

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

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

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

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

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

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

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

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

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

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

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

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

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

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

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

这太重要了。

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

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

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
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

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上一篇:露露lol

下一篇:先秦散文文体分类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