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w体育/ 正文

保罗高更生平简介-高更的生平简介

admin2023-12-21w体育19 ℃0 评论

画家高更是谁?有什么著作?

保罗·高更 ( Gauguin, (Eugene-Henri-)Paul ,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

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

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

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

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

1889高更自画板画现藏华盛顿美国国家画廊高更一度因病回到法国,1895年再度到塔西提,但因殖民地政府腐败,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1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

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

晚年他画了重要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

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

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

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

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悦。

[编辑本段]爱情 英国艺术批评家瓦尔德马·雅努茨扎克(Waldemar Januszczak)对高更的生平以及他离开法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高更一直说他离开法国的原因是要去寻找“狂喜、平静和艺术。

”但根据雅努茨扎克的研究,高更此举实际上是一次自我放逐,原因是他爱上了一个不爱他的女人。

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成就了高更,使他得以跻身20世纪最有影响的画家之列,因为他在玻利尼西亚找到了艺术灵感,画出了一批杰作。

当曾是交易所经纪人的高更刚刚开始把作画当正事来干的时候,他疯狂地爱上了17岁的美丽少女马德琳·伯纳德(Madeleine Bernard)。

1888年夏天,高更经人介绍在朋厄温(Pont-Aven)认识了马德琳。

朋厄温是一个小镇,自1860年以来,许多画家在那里聚居。

马德琳是高更的朋友、艺术家埃米尔·伯纳德(Emile Bernard)的妹妹,她甚至曾为埃米尔和高更当过裸体模特。

格勒诺布尔博物馆中至今还收藏着高更所画的《马德琳·伯纳德肖像》。

按照雅努茨扎克的看法,高更对马德琳情深一往,但她对此却无动于衷。

雅努茨扎克说:“高更喜欢她,但是又得不到她。

在他的画中,马德琳长着尖尖的耳朵和眼睛,就像是一个魔鬼或是恶魔般的情人。

” 1891年,心伤肠断的高更终于远走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塔希。

保罗·高更人物介绍

保罗·高更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

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

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

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

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

1894年,创作《敬神节》。

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

1903年去世。

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中文名:保罗·高更外文名:PaulGauguin国籍:法国出生地:巴黎出生日期:1848年6月7日逝世日期:1903年5月8日职业:画家、雕塑家信仰:基督教主要成就:后印象派三杰代表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848年6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圣母·德·洛莱特大街52号。

1851年,高更全家(带着两个子女保罗和玛丽)赴秘鲁,在利玛度过4年。

1855年,祖父去世,母亲携他离开秘鲁,返回法国奥尔良老家解决继承遗产问题,寄居在位于奥尔良城安丹街7号的伯父伊西多尔·高更家,进入小学学习。

1859年,进小神学院学习。

1865年,毅然放弃学业,被海运商业部雇佣,登上卢齐塔诺号,后在弗洛特舰队服役。

1868年4月26日,在哈佛尔入伍,登上“吉隆姆·拿破仑”号战舰服役。

1871年,结束海上生涯;
4月23日退役,返回故里;
同年,得到监护人阿罗沙的帮助,成为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拉菲尔特街);
同年,开始练习绘画。

业余画家时期1873年11月22日,和梅特—索菲·迦德结婚。

1874年7月,结识毕沙罗,经常去柯拉罗西美术学院。

1876年,高更所有的休息日都埋头练习绘画,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

1877年,迁居住宅,并在新住址结识雕塑家布欧。

1880-1881年,迁居卡塞尔街8号,对绘画的兴趣日益加深,在那里住到1883年初;
同年,借毕沙罗之助,参加独立画家展,第五、六届印象派画展。

1882年5月,第七届印象派画展在圣诺奥莱街251号展出,克洛德·莫奈开始不愿意同高更一起展出,后经过毕沙罗、德加、雷诺阿与莫奈的长时间争论后,高更才得以参加这次画展。

1883年1月,高更事先未曾与妻子、友人商量,毅然辞去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的职务,以便能整日绘画。

1884年1月,为了紧缩开支,举家离开巴黎,迁居鲁昂;
11月初,又迁往丹麦哥本哈根,投奔岳父家。

后印象主义时期1885年年初,高更成为鲁贝迪里防雨布股份公司驻丹麦的代理人;
6月,与家人决裂,带儿子克劳维斯返回巴黎,住在弗雷明胡同。

1886年,参加印象派第八届画展,5月15日至6月15日在拉菲尔特街展出;
6月,把克劳维斯送进安东尼寄宿学校之后,他首次去布列塔尼半岛,到了阿旺桥;
8月,与爱米尔-贝尔纳相遇;
11月,返回巴黎,与文森特·梵高相识;
12月,患病住院一个月,生活贫困。

1887年4月10日,与法国画家查理·拉瓦尔乘“圣纳泽尔”号船先后到巴拿马、多拔哥、马提尼克岛;
12月,返回法兰西。

1888年,返回法国后,身无分文,寄居在朋友埃米尔·苏菲奈克家(布拉街29号);
10月初,应塞吕西斯之请指导他创作《护符》一画;
10月-12月,前往南方城市阿尔与文森特·梵高相聚共同创作,直到同年圣诞节;
同年,首次在布索和瓦拉东家举办个人画展;
同年,创作《说教后的幻觉》《洗衣妇》《玛德琳·伯纳尔肖像》综合象征主义时期1889年3月,在蒙特苏利大街25号租下一间画室;
4月,去阿旺桥,然后在普尔迪“玛丽一亨利”旅店度过了冬天;
同年,国际博览会开幕,结交爪哇人;
同年,在苏菲奈克和伏尔庇尼开设的艺术咖啡馆举办“印象派与综合派画展”,高更的作品使未来的“纳比派”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印象。

1890年1月28日,借居在苏菲奈克家中(丢朗—克雷街),后来在德朗勃尔街一旅馆租下一个房间;
同年,迁居普尔迪,一直住到11月7日。

1891年2月23日,在德鲁欧大厦拍卖作品;
3月23日,举行宴会告别;
4月4日,起程赴塔希提岛;
6月8日,到达帕皮提,在离该首都4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里居住下来。

晚年经历1892年,不顾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孤独,终年紧张工作,从事绘画与雕塑,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但是坚持写《诺阿·诺阿》并自己配上插图。

1893年8月,身无分文,从塔希提岛返回法国马赛,叔叔季琪去世,继承一笔遗产;
11月4日,在杜朗—吕埃尔家举行画展;
同年,在维尔辛热托利克斯街6号租一画室。

1894年1月,旅游布鲁塞尔;
4—12月,先后到过阿旺桥与普尔迪,在孔卡诺村与一群水手殴斗踝骨受伤;
12月,返回巴黎,发现同居女友安娜已把他画室中大部分物品偷走潜逃。

1895年,因厌恶巴黎的生活,决定重返塔希提岛;
2月18日,在德鲁欧大厦第二次进行作品拍卖,结局悲惨;
3月,告别法兰西,启程再赴塔希提。

1896年4月,在塔希提腿部旧创复发,痛苦不堪,绝望的念头一直不断地袭来。

1898年2月14日,由于不堪欧洲人的蔑视以及贫困、失望、精疲力竭严重心灵打击,曾经服毒自杀未遂,痛苦不堪,后进医院进行恢复治疗,出院后为了生存,曾经到公共土木工程局和财产估价局供职。

1899年6月,协助友人创办讽刺性刊物《黄蜂月刊》;
8月独自创办《微笑报》。

1900年,《黄蜂月刊》杂志因财源不足而停刊;
3—11月,心力交瘁,已无法握笔作画;
12月底进医院治疗。

1901年,在塔希提的生活费用过于昂贵,高更卖掉他的土屋,迁至马克萨斯群岛中多米尼加岛上的一个小村镇阿图奥纳,把自己的新茅屋起名为“快乐之家”。

1902年4月,将完成的近20幅作品寄往巴黎的代理商伏拉尔;
8月,心脏病加重,双腿布满湿疹,已经无法医治,梅毒病菌也在日益侵蚀着他的躯体;
同年,因为疾病不能作画,便改为写作,先后撰写完成了《一个艺术学徒的私语》《之前之后》。

1903年3月13日,高更再次为保护土著人的利益而遭到非难。

由于宪兵吉施奈依的诽谤,高更被殖民当局判处监禁3个月,罚款500法郎。

他不服判决,想要上诉,但无法筹集去塔希提的路费,处境十分悲惨;
5月8日上午11时,保罗·高更去世。

人们在他的画架上看到的是一幅尚未完成的风景画,题名是《雪中的布列塔尼村庄》。

个人生活家庭背景高更的父亲克劳维斯的原籍是奥尔良,在《民族报》当记者,后死于动脉瘤破裂症,葬于法敏堡(麦哲伦海峡)。

母亲阿丽娜·玛丽的祖籍是秘鲁,她是圣西门派作家弗洛拉·特里斯坦的女儿。

婚恋1871年,在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结识了丹麦女子梅特—索菲·迦德。

1873年11月23日,在巴黎第九区市政厅和梅特—索菲·迦德结婚,仪式在硕沙街路德派教堂举行。

婚后他们定居巴黎。

梅特是位身材高大、肩膀宽阔、体态匀称健美、思想自由、大胆泼辣,拖着一头迷人金发的靓丽女。

梅特于1874年8月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爱米尔。

1876年,女儿阿丽娜也降临人世。

这高更和妻子、儿女在巴黎一同度过了11年安稳美满的家庭生活。

两个人一共生育了5个子女。

1885年,高更与妻子梅特分居。

1890年,梅特决定带着子女定居丹麦。

1893年,高更最后一次在哥本哈根与妻子梅特相聚。

1895年3月起,高更离开法国,前往塔希提,此后再没有回来。

这期间尽管他与妻子在感情上有隔阂,但是彼此之间仍然保持通信联系。

1900年,高更的儿子克劳维斯病逝,友人未将实情告诉高更。

1893年,高更和一名叫安娜的爪哇女人同居。

1896年,高更和塔希提一位十四岁的少女巴护拉同居;
同年12月,巴护拉产下一个女婴,但不久就夭折了。

主要作品创作特点形式感高更的画作在形式感上具有独特的装饰特色。

画面呈现出单纯而朴实、区域色彩平面化的特征,画面中的形象高度概括、简洁而又形神兼备,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

高更使用特殊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将不同的物体组织在一起,使画面各元素之间的形式构成存在联系,使画作富有形式感、秩序感、韵律感及节奏性。

高更在平面中寻找出表现三维空间的特殊手法。

他通过画面的分割、色块对比、物体的遮挡等关系,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空间视觉效果,而空间感就由此产生了。

色彩高更在画面形象上高更以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用线条来分割色彩,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传统的光影与明暗,放弃了光源色对物体的影响,运用线条而不是运用体积感来处理画面中事物的边缘。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看不到相近的调和色所塑造的事物,而是纯色的平涂、流畅的线条和朴实的颜色,使画面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妙的装饰效果。

(一)高更早期绘画色彩的特点1.色彩三原色的运用高更早期绘画是属于印象派画风的,印象派是以瞬间的印象做画。

绘画只会着重考虑作品的总体效果,顾及不到枝节细部。

以豪放的笔法做画,而作品就缺乏修饰效果,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而高更早期绘画作品深受毕沙罗的影响,他也采用印象派传统的用色方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绘制了一批带有浓厚的印象派特色的作品。

在1875年,他创作出《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高更直接在画布上抛开黑棕土黄三色,回归三原色,以绿色来画天空和河流,用一片黄色来表达积雪覆盖的河滩。

2.绘画色彩与光影的结合因高更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探索,而使高更对印象派绘画产生了不满足感。

1880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大胆地、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开始注重刻画细节。

在对待光影处理方面,还有着鲜明的印象画派的特点。

在他创作出《裸体习作》这幅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到画中颜色上使用了大部分黄紫对比色、裸体的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像是用微温的熨斗烫过似的肤色。

他看重光影的变化,使用大面积色彩平涂的手法、颜色大胆强烈,注重物体的体积感、线条干净利落,构图简洁。

(二)高更绘画中期的色彩表现—“综合主义”绘画理论的应用高更在巴黎认识了梵高,从梵高的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别具一格”。

于是他开始尝试突破印象派的绘画手法。

强调绘画应抒发自己的感受。

1888年,他再度来到布列塔尼,结交了许多画家,这些画家的“简化形体,用线条勾画形体边缘,色彩使用平涂的画法”的观念影响到高更的绘画观。

之后,欧洲开始流行日本浮世绘,而高更也非常喜欢浮世绘,浮世绘版画中平面平涂的技巧,艳丽的单色,流畅的线条都吸引着他,高更便把这些绘画观念进行修正和润饰,形成高更的“综合主义”绘画的基础理论,此后与印象派决裂。

在高更的《布列塔尼的牧羊人》这幅画中,他从日本版画中学到用色彩来平铺画面,重色勾画物体边沿线。

画面中,他用了不同的绿色,近景草地是深色的绿,屋子的前面是浅绿,远处的山是泛黄的绿,在不同的绿色之间夹带着红色的土地,使画面在对比中达到统一。

从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到,高更提升了自身的色彩修养。

(三)高更绘画成熟期的色彩表现1.利用条状色块来装饰画面在高更的风格成熟时期,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作中看到许多条状的色块,这些条状色块简洁明确,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更为和谐。

1890年,高更的作品《蓝色屋顶》中,整幅画中多处用了条状色块,高更用绿色的条状色块来表达前景中的草地。

围墙里头的房子和墙面也画成了色块,屋顶是橘黄色和褐色的,墙面是蓝紫灰的,他用不同颜色调和成的浅色来画院子里的地面,使人的视线就被蓝色屋顶的房子给吸引住。

整个画面显得暖色调很多,但中间的屋顶是蓝色,这就压住了画面,在视觉上也会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2.色彩纯度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高更早期绘画中色彩纯度不是很高,且许多颜色是过渡调和的,也不知道如何在画作中运用色彩的纯度。

而大溪地之行,他看到美丽的大溪地的景色,他便把色彩直接涂抹在油画布上,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对大溪地的喜爱之情。

高更在作品《棕榈树下的大溪地女子》中,草地用的是纯度较高的黄绿,他不能与其他颜色一起调和,高更就是直接把颜色涂抹到画布上。

这样显得画面的色彩纯度会很高。

而高更运用色彩的纯度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后世影响高更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体现在理论和形式上、对绘画本质的信念上,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而艺术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

他的绘画风格、绘画形式,都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贯穿着神秘、原始、象征、主观的绘画理念。

他从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中获取灵感,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和神秘感。

他那粗犷、有力的绘画风格,以构思的大胆、线条的单纯、纯真净美而又鲜明的色彩、具有很强装饰性的构图而触动人们的心灵,追求对形态和色彩的极富主观性的夸张,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各种原始艺术和象征艺术开拓了道路,指引了方向。

人物评价美国艺术史家约翰·基西克:高更在他的作品中希望更多地摆脱自然观察的束缚,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独立领悟更多的个人意义,这些在以前的艺术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保罗·高更的生平履历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

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

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

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

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1887年,他在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

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

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

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

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

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

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

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于1903年5月1日辞世。

1889 年,他前往勒普底,在勒普底时,他的画呈现最简洁的形式,色彩强烈,背景简化成节奏起伏的形态。

此种现象可见于《黄色基督》(The Yellow Christ)。

高更对于热带乐土的怀想,致使他于公元 1891 年在巴黎拍卖其画作以筹款,并于 6 月抵达大溪地,他在那里停留到 1893 年。

该地的美与神秘,令他深深着迷。

他非但舍不得离开,更去探寻那片原始、未开发的纯真。

他把“野蛮人”理想化,认为是受本能引导、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创作的泉源。

此时,高更已不再使用补色。

他变得喜欢并用红色与橘红色、蓝色与绿色、紫色与暗褐色,将靛蓝当作黑色使用 。

尽管此时画作在色调上比起他早期的作品来得阴沉些,但是在构图上却变得更为直接而大胆。

这些作品同时具有壁画的风格与份量。

1901 前往马贵斯群岛。

尽管一时极端的消极,高更却在此段期间完成了他一些最活泼鲜明、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