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爱体育/ 正文

小学 现代散文 怎么教

admin2023-12-28爱体育22 ℃0 评论

小学散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散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如下:一、创设情境,融入美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自然、快乐地学习,是教学写景散文的重要方法。

上课之前,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教学环境。

比如教学《草原》时,课文第一节展现了草原的无限美景,我先播放了一望无垠的草原,让他们理解“一碧千里”,然后再播放羊群,羊群像“白花”,给草原增添了无限生趣。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引发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欣赏散文的热情。

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关活动。

组织学生到县内风景名胜地去旅游,然后阅读描写这些地方的优秀散文,进行欣赏和感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例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文章,尽量以录象、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些写景散文。

二、品味语言,感受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极致。

品味语言是中学生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他们能够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获得对语言形式美的感知。

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

如《乡下人家》一课中,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里,“青”“红”“碧绿”写出了乡下人家院子的颜色之美;
“风趣”,表现了藤和叶不同的魅力;
“可爱”描绘了农家院子的迷人景色,令人遐想不断。

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 第一册语体文25篇,散文24篇。

第二册语体文25篇,散文22篇。

第三册语体文20篇,散文17篇。

第四册语体文20篇,散文19篇。

语文教学界所指“散文”: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姑且称为“文学性散文”,面对如此庞大的体系,几乎教科书中全为散文,怎么办? 1.阻截 限制散文,逼使语文课程教材中语体散文的比例大大下降。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走在前列,开展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整本书阅读,新格局已初露端倪。

叶圣陶“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不甚妥当,似乎应该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构成一个连续的谱系: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电影剧本等为一大类,是“纯文学”;
“文学性的散文”为一大类,是“杂文学”;
新闻、学术文章等,则为实用性文章,三足鼎立。

2.分流 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文章,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

如新闻、通讯、报刊文章、传记、回忆录、科普小品、演讲辞、寓言、童话等,分离出来,单独对待。

3.正面应对 阻截、分流之后,尚余下的篇目,便需要正面应对,从文类和文体两个方面着手。

a.关注散文文类特征,形成与“散文”文类相匹配的解读方式,或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

b.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形成可依循的相应的解读思路。

c.细化文体研究,揭示散文文本的最紧要处,形成可操作的的具体解读方法。

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无特征”。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散文“被剩余” 散文的定义,向来采用排除法。

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散文”这个框里。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

它主要有两种所指: a、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和实用文章,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演讲词、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文类后,剩余下来的作品。

b、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晰的文类,所剩余的作品;
或者只收纳其中“文学性”比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被剩余”的合并,统称为“文学性的散文” 2、散文“无规范” 散文的共性就是“散”“散在骨子里”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也是现代散文区别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关键点。

a、现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

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

散文没有一定的格式,是最自由的。

散文无边界,可以同时具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

散文可以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

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没有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

b、现代散文张扬个性。

现代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出的个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

散文抒写性灵,是个体情怀的见证。

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a、文学性散文的内与外 文学性的散文介于文学与实用性文章之间,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

具有文章的特性,是指它的写实性。

散文具有“外在的言说对象”:即使没有《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清华园里的荷塘、北大校园幽径旁的古藤萝,也是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

有外在的可以言说的对象,这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的差别。

诗歌、戏剧看起来是写实的小说,其实是“虚构”的产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是小说家的语言营造出来的世界。

体现文学的特性,是指散文不尚虚构,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

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

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只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

在散文中呈现的是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

我们阅读散文就是要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

阅读散文,始终都在“散文里”。

b、“文学性散文”的主体与客体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于记叙描写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比如《背影》的关键点,不在于“父亲对我的爱”而在于体认到作者发现“父爱”的那双心眼;
《荷塘月色》的关键点不在于荷塘的景色;
《幽径悲剧》的关键点不在于“古藤萝被毁的惨剧”;
《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不在于“打腰鼓场景的威武、雄壮”,这些都是外在的言说对象,是作者描写的客体,关键点在于体会作者发现景色的心境,痛感惨剧的心灵,为威武、雄壮而奋发、激昂的心怀。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c、“文学性散文”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是日常的,使用常态的心境描写日常生活。

散文记人,很少是大红大紫的人;
散文记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
散文描写的景绝非绝世之景、稀罕之物;
散文中的坛子里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

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普通事,景与物是平时所能见到的景物,谈论的大都是茶余饭后所能料到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感貌似也是我们具有的,或是与我们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类通,因此,阅读散文,我们有一种亲近感,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有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作者的经验,忘记去体察作者独特的情感。

散文叙写的日常生活,其实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感悟,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散文中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位”作者独特的感觉对人事景物的发现。

正因为经验的独特,我们才需要去品读作品,才能够通过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拓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d、“文学性散文”的言与意 意,是散文的内容。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即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记叙、描写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独特思想、感情,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1.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课文”仅是学习材料,而不是学习对象。

(用教材教?教教材?) 但缺了教科书中的课文,绝对上不成语文课。

在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作者独特的情思) 2.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

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

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

我们阅读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

3.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的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

(重点字词的理解可为手段) 散文阅读的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一)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1、分享首先要区分人我。

散文中的所见所闻,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散文中的思索所感是作者的所思所感。

“人我不分”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作者的经验。

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是散文阅读必须,也是陷阱。

2、分享不是“占有”“具有” 我们不能占有作者的人生经验。

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具有与作者等同的经验。

所谓分享是体察,是认识和理解。

在阅读中,我们扩展、丰富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认识和理解,我们观照自我,触发或启迪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二)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 1.体味必须细读。

散文阅读,最忌浮皮潦草。

浮皮潦草的结果,是不成熟的读者以自己的语文经验“篡改”作者的言语,把自己的经验“幻觉”为作者的经验。

2.体味是仔细领会 a.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b.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 3.体味是体会、寻味 a.语言的滋味 b.作者的情调 1.散文教学设计理念,要依据散文的体式进行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还必须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质来。

2.散文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征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3.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

4.散文教学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文本细读,增长自己的语文经验。

一、教学内容不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仅仅指示学生在某个阶段中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但对“如何具有”,即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却没有清晰的表达。

教学内容应该由课程的编制者负责,并通过教科书把教学内容中的核心价值和教学切入点等呈现出来。

——教参的重要性 二、教材: 散文占的篇目比例最多,包括语文考卷里的阅读材料,散文也占份(语文学习成了散文学习?) 对散文阅读教学规律的研究很有限,缺乏关注散文这种文类的核心知识,也缺乏大家认可的模式。

爱教的散文: 篇幅短小、主旨明确、结构简单、文风鲜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 难教的散文: 1.含义隐晦深邃的,如:鲁迅的散文;
2.文史知识丰富的,如:大文化散文 3.意象迭出、思路灵动的,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三、教学原因: 通行的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全面涉及,即“感悟作品主旨,梳理文章结构,品味语言风格”。

2.特点鉴赏,即按照所谓的散文知识——“形散神不散”“情景交融”以及语言风格等对文章进行理解与鉴赏。

追问: 一篇文章的主旨、思路、语言风格是否一定要全部讲到? 如果每一篇散文都做这样的设计,都是这样教,这样学,那么“这一篇”与“那一篇”的区别在哪里?“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在散文教学设计上的不踏实感,表面上看似是教师对文章的解读不够透彻,设计技巧和教学方法不够妥当,其根本还是我们对课程与教材的教学价值的开发不理想(儿童课程类似),即对散文是什么、这篇散文应该“教什么”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

1.认识散文的特征,明了散文的谱系——“辩体” 2.知晓某位散文作家在整个散文谱系上的位置及其个人风格——“识人” 3.分析“这一篇”散文作为课文的独特价值,确定其教学内容——“断文” 4.教师选择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定点” 1.“辩体” 揭示一种文体的本质特征,应该从其内在机理出发,散文阅读教学之难,就在于散文这种文体从整体上说缺乏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规定性。

如: 诗歌——内在的抒情性和外在韵律的结合。

小说——客观描述虚构的故事。

戏剧(剧本)——以人物扮演的方式(对话)来模拟生活。

那,散文呢? a.约定俗成的说法:“形散神不散”“取材广泛,笔调灵活”,都是以部分散文的外部结构特征来概括其本质特征,实属无奈。

(形散神不散,最初是肖云儒在1961年提出,因其内涵广泛,再后来发现过程中,人们充分发挥一词多义的功能,借“形散神不散”的理论外壳,装入自己的理论内涵,功能被无限放大。

肖云儒先生的本意:“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

“神”指主题或中心思想,“神不散”指主题鲜明集中。

“形散”,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

“形散神不散”的确揭示出散文写法上的一些基本特点,但并不是本质特征甚至唯一特征) b.诗性的——只看到了散文抒情性的一端,其实诗歌比散文更善于表现情绪。

c.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自然——一种取消散文文体规定性的含糊说法。

以上种种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孤立地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联系。

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内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具体来说,就是“中间性”,即散文是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

诗歌、散文、小说三者之间应该是渐变的关系。

抒情性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散文诗,如鲁迅《野草》 叙事性的一端与专事叙事的小说紧密相连——第一人称叙述的见闻类小说,如沈从文《湘行散记》 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叙事散文: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

哲理散文: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感悟和思考过程。

2.“识人” 弄清该作家的创作在整个散文谱系中居于什么位置,判断某一个作家散文的风格特点。

如:余光中“先诗后文”“重诗轻文”,他以“诗性”评价散文优劣。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倾向,每一句每一段都饱含感情,他写一朵莲花的枯萎,“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3.“断文” 发现一篇散文的具体特点 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类别:抒情散文(反映作者自我情绪、情感的变化过程) 但,这篇散文的情绪线索并不明显 按照“识人”中对余光中散文主张的理解,“诗性”散文 以“雨”为话题呈放射状的“自由联想” 与雨有关的经历 与雨有关的感觉 与雨有关的记忆 与雨有关的知识 与雨有关的联想 与雨有关的思考 4.“教学点选择” 选择: a.合题,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编写思路;
b.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给学生尽量多的启迪帮助;
c.趣味,使学生喜欢读这篇课文,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阅读 本书资源 共同备课: 1.小学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祖父的园子》 2.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 3.有效散文教学设计——《胡同文化》 课堂教学: 1.特别的语言,特别的情味——蒋军晶《祖父的园子》 2.散文教学路径——李海林《幽径悲剧》 3.品读语言——黄厚江《葡萄月令》 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相关书籍 孙绍振《散文审美规范论》、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李林荣《嬗变的文体》。

散文教学教什么

专业阅读 笔记——《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 主编)一、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背景常识1.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

教材所选课文,绝大部分是“文学性的散文”。

2. 广义的散文——(语文教学界)文学性的散文——狭义的散文语文教学界的“文学性的散文”含义: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议论文(社论、报告、演讲)、科学小品等。

3. 文学性散文在人教版教材中所点比例教材语体文散文第一册2524第二册2522第三册2017第四册2019第五册8个单元3个单元第六册4. 语文教学,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而散文是阅读教学的主体。

自然,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中。

妥善地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的问题,无疑是改善课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

5. 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关键是合理的文本解读。

而合理的文本解读,基于文学理论和文章学的研究。

而散文解读理论,远远落伍。

这就是教师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二)对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1. 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1)其他学科教学,“课文”仅是学习材料(途径、媒介),而不是学习对象;
散文阅读中的“这一篇”,既是学校材料,又是学习对象。

(2)“这一篇”是独特的文本,学生面临的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2. 散文阅读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1)散文有“外在的、可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其与“诗歌、小说、戏剧”(纯文学作品)的区别。

(2)散文文学特性是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

其所感所思,也极具个人色彩。

(3)文学性散文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是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的区别。

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

后者是需要公认的。

散文不需要公认。

(4)散文阅读,始终在“散文里”,其外在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和散文教学的视野里,与外在对象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3. 我们通过作者的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

即,我们散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

学生已有经验(语文经验)+(人生经验) ——不同的作者独特经验(语文经验)+(人生经验) ——不可能相同的(三)问题:散文阅读“两个外跑”或“走到……之外”。

1. 脱离文本,是散文教学的积弊,原因有两个:一是忽视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体认;
二是漠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体认作者感受,恰恰需要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读品味。

2. 把文本当作跳板,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

作者的言语表达(语句) (文字)所指(作者见闻/
人/
事/
景/
物) (外跑)外在言说对象(客观存在的/
人/
事/
景/
物) (外跑)3. 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作者的言语表达(语句) (文字)所指(作者的所思所感,即抒情议论)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外在言说对象具有的/
学生应该具有的) (走到……之外)4. 教师课堂里额外地讲东西,或抒情化地讲述由此生发的感想、感触、感叹,或指示学生讲,讲一些似乎是老师愿意听的大话(课结尾环节的“拓展延伸”,是最常做的事)。

“走到课文之外”,“走出作者之外”,实际是丢弃语文经验,抽空人生经验。

——上成了“非语文课”。

语文课(散文教学)应该是两者的整合:“语文经验”——独具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人生经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认知情感5. 散文教学,两个统一的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一是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人文性目标);
二是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工具性目标)。

学习思考:我们常说,阅读教学要“紧扣文本”,或“不脱离文本”,如何理解?(四)解决散文教学问题的对策1. 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即“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处,都是散文”,王荣生认为此分法欠妥,应该调整发下:“纯文学(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性散文”+“实用性文章”2. 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文章,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如新闻、通讯、报刊文章、报刊文章、传记、回忆录、科普小品、演讲辞、审议、童话等。

3. 关注散文文类特征,形成与“散文”相匹配的解读方式,或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形成散文文本解读的思路。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思路,目前没有系统的理论,只能借助名家教学实录,在典型课例研究中总结归纳。

二、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一)散文的文类特征1. 散文文类特征是“无特征”。

(1)散文“被剩余”,散文非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是约定俗成的概念,是用“排除法”得来的,即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都入“散文”的框里。

中国古代,骈文之外,便是“散文”,韵文之外,都是“散文”。

中小学称为“文言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

(2)散文“无规范”,散文“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无边。

散文形式上“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

现代散文张扬个性,“带有叙传的色彩”。

散文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梁实秋)“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

”(二)“文学性散文”的着眼点1. 散文介于文学与实用性文章之间。

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其写实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
有文学的特性,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里,作者的见闻感想是个人化的,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客观的”言说。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的“荷塘”。

2. 文学性散文的“主体”和“客体”。

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写的客体。

散文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背影》的关键点,是“父亲的爱”,还是“体认到父爱的那又眼”?《老王》的关键点,是“老王的善良”,还是“作者发现老王善良的那副心肠”?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他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3. 文学性散文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是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所以,读来有亲近感,会唤起我们相关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乃至忘记了去体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4. 文学性散文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即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言说对象和思想感悟)。

美的散文,无不追求精准的语言表达,“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思想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只取思想,忽视语言文字,是不足取的。

文学性散文的“着眼点”——独特的情感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精准的言语表达。

如何教散文

简单一点叫散文就是这样教:教会学生如何领会文章的美以及情感的表达,另外就是散文的写作手法复杂一点就是这样: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

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

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

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我有几个思考。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

文学作品的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散文的教学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就单元教学目的来说,应该通过某篇范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掌握该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另外,初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

积累也不容忽视,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说起来,这是教学外的功夫。

我以为,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
形式自由,写法灵活;
语言洗练,朴素自然;
短小精悍,形散神聚。

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

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

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

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举凡操作性的东西,总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和先后顺序。

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1、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

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2、把握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3、赏析语言。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

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

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

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

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那么,散文怎么分类呢?我觉得可以把它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随笔等三大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是以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的物件为主要内容,重在作者主观情感抒发的散文;
议论随笔类的散文是指用来表现作者的思维成果、显示出一种理趣与哲思的散文。

散文的另一个共性是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艺术,应当说无论何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不乏语言美,只是散文的语言美显得更突出一些。

在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中,其语言美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写景的散文一般是一种华美、雅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等。

这种美是外显的、张扬的,它的美感常常像栀子花香潮般地扑面而来。

写人叙事散文的语言美一般是在描写中表现出的一种传神的美或在叙事中表现出的一种张力美。

它的美需要定睛细看,需要摩挲和掂量;
它把机杼和匠心像花雏蹲在杂草中似地藏在平实的语言中。

议论随笔类的散文一般是一种严密、凝练、精辟的美。

它美在理趣,美在哲思,美在思想的光芒。

散文的语言美,确定了朗读在对它的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言越美,朗读越重要。

要根据各段落语言美的程度来确定其朗读强化的程度。

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以保持学生的朗读兴趣,避免学生对重复朗读的厌倦。

散文的第三个共性是情感的外显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但小说表达起来是隐忍的,有些现代诗歌表达起来是朦胧的甚至是暗晦的,唯有散文中的感情不能隐忍,无法暗晦。

散文是最易于见人肺腑见人性情的一种文体。

下面谈谈各种不同类型的散文在共性之外的个性——1、写人叙事类的散文。

这类散文相对来说与小说比较接近;
因此在教这类散文时,应该借鉴教小说时的一些方法:1、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
如教《藤野先生》时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显得很重要。

2、注重细节的揣摩;
3、注重描写方法的运用。

如上《背影》一课时,必须抓住几个“踌躇”几个“终于”特别是要抓住父亲攀台买橘等细节来着力分析,要让学生体会到第6段中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在全文中的突出作用。

否则,感人的《背影》就不可能被你教得感人,沉甸甸的父爱就会被你教得轻飘飘的。

写景类的散文。

教这类散文时,要注重对象征、托物言志、烘托等表现手段的揭示和领会。

在结构上要从画面、层次、动静、虚实等方面疏理。

画面包括色彩和线条,层次有远近之分。

这类散文,一般在语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特别注重语言的品味。

修辞手法的分析在这类散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朗读在这类散文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议论随笔类的散文。

教这类散文要引导学生领悟它们的立意美、哲理美、思想美。

要将人文性的充分拓展,要注重课文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要注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希望这样可以帮助祝你,求采纳!!谢谢。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