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猪苓药性百科知识图片,呕吐是什么原因.

admin2023-11-24游戏22 ℃0 评论

猪苓药性百科知识图片,呕吐是什么原因?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呕吐”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经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又名“吐逆”、“呕逆”,其中呕吐苦水者,则称之为“呕胆”。

前人对呕吐的释义有二:一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哕(干呕)”;另一种观点认为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但从临床而言,呕与吐常同时出现,很难截然分开,故现代统称为呕吐。

呕吐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常伴见于多种疾病中,凡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以呕吐为主症者,常见如急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肠梗阻、食物中毒、胃神经官能症等。其他疾病如中暑、内耳眩晕症、妊娠反应、药物影响、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若为消化道肿瘤、尿毒症等病伴发呕吐时,则当与“噎嗝”、“关格”等篇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呕吐多因外感六淫时邪、内伤饮食、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均可致胃气痞塞不通,浊气不得下行,水谷随浊气上逆,发为呕吐。但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不同。如冬春易感风寒,夏秋易感暑湿秽浊,但今人夏季因热贪凉者亦不在少数,故一般以受寒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或偏嗜醇酒辛辣、肥甘厚味,或进食馊腐不洁,或误食异物、毒物等,均可伤胃滞脾,每易导致食滞不化,胃失通降,上逆而为呕吐。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饮,积于中脘,壅阻胃气,上逆则发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逆于上,发为呕吐,如《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或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亦可因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4.劳倦病后

劳倦太过,或原有慢性胃疾,脾阳受伤,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饮,积于中脘,饮邪上逆而作呕。

5.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或病后胃虚,或用药不当,戕伤胃气,中气不足,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如《证治汇补·呕吐》所云“阴虚成呕”即属此类。

二、病机

呕吐的病变脏腑在胃,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若为外邪、饮食所伤,致胃不受纳,和降失常,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吐出。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不能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成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之功能,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呕吐的发病机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居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以下行、和降为顺。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不能通降,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病理性质不外乎虚实二大类,虚实可互为转化与兼夹。一般而言,有邪者属实,因外邪、饮食、肝气、痰饮等伤胃,胃之和降失司而致呕吐者属实;无邪者属虚,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而无力司其润降之职致呕吐者多虚。实证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或呕吐不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每易转为虚证。虚证呕吐复因饮食、外感时邪犯胃,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标实之证。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或因脾胃素虚,复因外邪、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临床亦可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病初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呕吐量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2.初起可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则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3.本病常有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的病变,其主要病机都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多系中焦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起病缓慢,病情反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为特征,可伴有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呕吐则以有声有物为特征,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实证呕吐,多起病急,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证呕吐,多时吐时止,无一定规律,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物。

2.噎膈

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则表现为进食哽噎不顺,吞咽困难,其吐多出现于进食之时,轻者食物虽可勉强吞下,但必阻于胸膈之间,旋即吐出,甚则食不得入,因噎废食,且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病变部位主要在胃,病情大多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病变部位在食管和胃口,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3.霍乱

霍乱的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来势凶险,顷刻之间发病,吐泻交作,腹痛,泻下如米泔,病人因阴津枯竭而迅速消瘦,四肢逆冷,脉沉微;而呕吐起病较慢,多不伴有腹泻,亦少有危在顷刻之变。

三、相关检查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了解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变情况,也能观察贲门、幽门口关闭情况。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呕吐。若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或无大便,疑为肠梗阻者,应做腹部透视及腹部B超。腹部B超还可了解胰腺及胆囊的情况,必要时结合化验血常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若病人面色萎黄,呕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应及时化验肾功能,以排除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所致呕吐。若呕吐不止,需化验检查电解质,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育龄期妇女,应化验小便,查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恶阻所致呕吐。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当辨虚实。实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脉实有力。虚证发病徐缓,病程较长,呕吐物不多,吐物酸臭不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二、类证鉴别

1.实证呕吐应辨外感与内伤

实证呕吐多由外邪、食滞、肝气、痰饮所致,临证还当辨外感与内伤。临床若发病急,伴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之表证者,当属于外感呕吐;无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者为内伤呕吐,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伴脘痞厌食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呕吐泛酸而伴有胁痛,抑郁善怒,则多属肝气郁结,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辘辘有声,属痰饮内停,气逆犯胃。

2.虚证呕吐应分气虚与阴虚

虚证呕吐有气虚、阴虚之别。若饮食稍多即欲呕吐,面色白,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气虚;若时时干呕恶心,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者,则属胃阴不足。

三、证候

(一)实证

1.外邪犯胃

症状:发病急骤,忽然呕吐,胸脘满闷,频频泛恶,或心中懊[[!NF8CC]],伴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舌苔白腻,脉濡。

病机分析:本证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多见于夏秋季节,因风寒或暑湿秽浊之邪外袭,亦可因过食寒凉生冷,邪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湿浊中阻,气机不利,则胸脘满闷,频频泛恶;邪留胸膈,扰及胃腑,则心中懊[[!NF8CC]];邪郁肌表,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舌苔白腻,脉濡为湿浊内蕴,阻于中焦之象。

2.食滞内停

症状:呕吐酸腐,或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反快,大便臭秽,或秘或溏,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病机分析:本证为食积内停,气机受阻,胃气上逆。其发生多有明确的暴饮暴食病因,亦可见于食物中毒。食滞内停,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或吐出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邪有去路,故吐后反快;积滞内阻,脾胃升降失常,肠腑传导失司,故大便臭秽,或秘或溏;舌苔厚腻,脉象滑实均为食滞内停之征。

3.肝气郁结

症状: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烦闷不舒,每遇情绪抑郁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通降。多与情志刺激或精神紧张有关,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酸为肝味,随胃气上逆,故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嗳气频频;情志不畅,肝气自郁于本经,气机不利,故胸胁胀痛,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

4.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脘中辘辘有声,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怕冷,或其人昔肥今瘦,舌苔白滑腻,脉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痰饮内停,胃气上逆。多见于饮食伤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归正化,酿生痰饮,积于中脘,饮邪上逆者。脾不运化,饮停于胃,胃气上逆,故呕吐清水痰涎;中阳不运,生痰积饮,停于中脘,胃气不降,则胸脘痞闷,脘中辘辘有声,不思饮食;水饮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眩;水饮凌心,则心悸;舌苔白滑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

(二)虚证

1.脾胃气虚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脘腹痞闷,不思饮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分析:本证为脾胃气虚,纳运无力,不能受谷。其病程较长,多呈慢性过程,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虚气上逆,则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发时止;脾胃气虚,不能腐熟运化,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食入难化,脘腹痞闷,不思饮食;脾虚生湿,水谷不化则便溏;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温养,故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为脾胃气虚,运化不力之象。

2.胃阴不足

症状:时时干呕,恶心,或呕吐反复发作,泛吐黏液,脘宇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或稍食即胀,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多细数。

病机分析: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故时时干呕,恶心,反复发作;阴虚内热,灼津成痰,故泛吐黏液;胃阴不足,虚热内扰,不能承受水谷,故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或稍食即胀;阴虚津亏,无以上承则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乃津液耗伤,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总的病机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故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

2.分虚实论治

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采用解表、消食、解郁、化痰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

二、基本治法

1.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

适应证:外邪犯胃证。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厚朴、白蔻仁芳香化浊,散寒疏表;半夏、陈皮、茯苓、大腹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白芷祛风寒,解表邪;身痛,腰痛,头身困重,苔厚腻,为兼外湿,加羌活、独活、苍术解表除湿;夹有宿滞,胸脘痞胀,嗳腐较著,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导滞;兼气机阻滞,脘闷腹胀加木香、枳壳行气消胀;夏令感受暑湿,兼有身热、心烦、口渴,去香燥甘温之紫苏、生姜,加黄连、香薷、荷叶或用新加香薷饮以清暑化湿。

2.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法

适应证:食滞内停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枳实、陈皮、茯苓行气化浊;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连翘散结清热。

加减:食滞在肠,腹胀拒按或便秘者,可加小承气汤导滞通腑,使积滞下行,则呕吐自止;胃中积热上冲,食入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加黄芩、黄连清胃泄热,或改用大黄甘草汤合橘皮竹茹汤以清胃降逆。

3.疏肝和胃,降气止呕法

适应证:肝气犯胃证。

代表方:四七汤合左金丸加减。前方重在行气开郁,化痰降逆;后方以辛开苦降,泻肝和胃,制酸止呕见长。

常用药:厚朴、苏梗、香附、佛手理气解郁宽中;旋覆花、沉香顺气降逆;半夏、生姜、茯苓化湿和胃;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制酸止呕。

加减:胸胁胀满疼痛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疏肝解郁;肝郁化热,心烦口渴,加竹茹、山栀、黄芩、芦根泄热生津止渴;口苦嘈杂,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加大黄、枳实通腑降浊止吐;郁气伤阴,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舌红少苔,去厚朴、香附、苏梗等香燥药,加沙参、麦冬、石斛、竹茹、枇杷叶养阴和胃,润降止呕。

4.祛痰化饮,降逆和胃法

适应证:痰饮内阻证。

代表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加减。前方偏于和胃化饮,降逆止呕。适用于痰饮阻于中焦之呕吐清水痰涎,心悸头眩者;后方偏于健脾利水,多用于心下有支饮,致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而出现的头目眩晕、心悸呕吐、耳鸣等症。

常用药:半夏、陈皮、生姜燥湿化痰,行水散饮,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降浊升清;泽泻利水渗湿,引水下行。

加减: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去白术,加苍术、厚朴化湿行气除满;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化浊开胃醒脾;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加黄连、胆南星化痰泄热,和胃止呕,亦可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5.健脾益气,降逆止呕法

适应证:脾胃气虚证。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两方均有补脾益气功能,但前方兼理气醒胃,用于脾胃虚而有气滞者;后方兼有温补脾阳作用,用于脾胃虚寒,脾失健运者。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理气降逆;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加减:呕吐频作,噫气脘痞,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壳镇逆和胃止呕;呕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冷,加附子、肉桂、川椒温中化饮,降逆止呕。食后泛泛欲呕,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属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可用吴茱萸汤加减;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

6.滋养胃阴,润降止呕

适应证:胃阴不足证。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沙参、麦冬、石斛滋养胃阴;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谷芽消食助运;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较剧加橘皮、竹茹、枇杷叶和降胃气;口干舌红,五心烦热,阴虚较甚,加黄连、天花粉、知母养阴清热,和胃止呕;大便燥结,舌红无苔,酌加生地黄、玄参、天花粉、火麻仁生津养胃,润肠通便;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

三、复法应用

1.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法

适应证:中焦虚寒,痰饮内阻证。症见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易吐,心下痞闷,胸胁支满,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部恶寒,食少,便溏,或其人昔肥今瘦,舌苔白滑,脉沉弦滑。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渗湿升清;脘部冷痛,呕吐涎沫,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温中和胃;心下胀满加枳实开痞;兼肾阳虚,腰膝酸软疼痛,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之阳。

2.健脾疏肝,降逆止呕法

适应证:脾胃虚弱,土壅木郁,胃失和降证。症见恶心呕吐,不思纳谷,口苦泛酸,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苔薄黄腻,脉细弦。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枳实、砂仁、鸡内金行气消积导滞;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止呕;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制酸止呕。

加减:胸胁胀痛明显,加柴胡、香附、郁金、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泛酸量多,加煅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制酸和胃;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谷芽、麦芽消食助运;腹胀便秘加制大黄。

3.益气养阴,降气化痰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痰气郁阻,和降失司证。症见久病迁延不愈,时时恶心干呕,或呕吐痰涎,量少质黏,口干咽燥,胸闷脘痞,嘈杂似饥而不欲食,面色少华,形瘦神疲,舌淡红,苔少,脉细滑无力。

代表方:生脉饮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大枣健脾益气;麦冬、沙参、石斛甘寒养阴生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化痰,和胃止呕;苏梗、丁香和胃降逆。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取生姜汁3~5滴滴舌;或用鲜生姜1片咀嚼,姜汁咽下,姜渣含在口中。功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于寒邪犯胃,痰饮内阻,脾胃虚寒之呕吐。

(2)乌梅肉120g,蜂蜜120g,熬膏,日服3次,每次服20ml,养阴益胃,降逆止呕,用于胃阴不足之呕吐。

2.常用中成药

(1)保和丸:功能与主治:消食和胃,清热利湿。用于食积停滞,呕恶腹泻,脘腹胀满等。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2)藿香正气软胶囊:功能与主治:解表祛暑,化湿和中。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泄泻、呕吐、腹痛脘满等。用法与用量:每粒0.45g,每次2~4粒,每日2次,口服。

(3)玉枢丹:功能与主治:解毒避秽止呕。用于感受暑湿时邪,秽浊之气,忽然呕吐之证。用法与用量:每次0.6~1.5g,每日2次,口服,吐止停服。

(4)左金丸: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和胃止痛。用治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泛恶呕吐等症。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5)香砂养胃丸:功能与主治:理气和胃。用于肝胃不和,食少纳呆,呕吐清水等。用法与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

3.外治法

(1)吴茱萸9g,研细末,姜汁调糊,敷中脘,暖肝散寒,和胃降逆,治寒性呕吐。

(2)生姜、半夏各等份,共炒热,布包,熨胃脘、脐中及脐下等处。功可温化痰饮,和胃止呕,适用于胃寒呕吐。

4.针灸治疗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加减:热吐加合谷;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公孙、璇玑;肝郁配太冲、肝俞、阳陵泉;中气虚者兼用脾俞、隐白、章门。手法: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者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五、临证勾要

1.紧扣病机,以和胃降逆为原则

呕吐的主要病位在胃,胃气上逆是呕吐发生的关键,故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在审因论治中,不论何种治法,皆应配合和胃降逆药物,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正常生理机能,呕吐始能得止。历代医家认为降逆止呕药中,以半夏、代赭石效力最著。而于苦降辛开一法中,生姜味辛,黄连味苦,为该治法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值得参用。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

2.探本求源,不可见吐止吐

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除脾胃系统疾病外,其他脏腑疾病亦可有呕吐的表现,如心、脑、肝、肾病变,眩晕性呕吐,妊娠呕吐等,在治疗时一般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结合和胃降逆,待原发病缓解后,呕吐亦可随之减轻。

另外,呕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有害物质的一种反应。如遇伤食、停饮积痰,或误吞毒物时,应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故对因这些原因所致的欲吐不能或吐而未净者,不能止其吐。

3.保护胃气,正确遣方服药

呕吐者胃气已伤,遣方选药时不仅应注意正确辨证,而且用药应避免腥臊恶臭或对胃有明显刺激之品,如乳香、没药、地龙、水蛭等,当以气味淡薄、平和、芳香醒脾者为宜。

呕吐的治疗,亦非常讲究服药方法,一般药汁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以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热性呕吐,药液宜冷服;寒性呕吐,药液宜热服,以免病邪与药物格拒,加重呕吐。对于闻及药气即吐者,应嘱其屏气咽服适量,停片刻再服,使药性发挥作用,则吐亦可缓减。

4.半夏为止呕圣药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辛温,有毒。其炮制品具有降逆和胃止呕之功,被历代医家视为止呕之圣药,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尤宜,且各种原因的呕吐,均可随证加减,配伍使用。如胃寒呕吐配生姜同用,即小半夏汤;胃热呕吐与黄连相伍;脾胃虚弱之呕吐配党参;胃阴不足之呕吐配石斛、麦冬;痰饮呕吐配茯苓、生姜等。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虚实兼顾,治标顾本

周仲瑛教授认为,慢性呕吐虽以虚为多,但常兼夹标实之象,甚至有时标实掩盖了正虚,如阳虚者常兼痰饮,气虚常夹食滞,阴虚易合并胃热等,因此临证应注意识别有无虚实夹杂,还应分清其主次。治疗上要虚实兼顾,急则治标顾本,缓则治本顾标,处方用药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不以一方而统治之。如阳虚兼痰饮呕吐者,标实为急者,先予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降逆化痰止呕,同时配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当呕吐缓解后,脾阳虚弱之象愈显突出,则转以大剂苓桂术甘、建中汤、附子理中汤等温补脾阳为主,矣阳气来复,脾运健旺,则水湿得以正常转输,痰饮自除。

猪苓药性百科知识图片,呕吐是什么原因.

2.注意病因,结合辨病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周仲瑛教授治疗呕吐,总以和胃降逆为主,但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及西医不同的疾病,常给予不同的病因治疗。如夏秋季节的急性胃炎呕吐,多配清暑化湿解表药;若为伤食所致呕吐,则配伍消食导滞药;胆腑病变引起的呕吐,多配合利胆通腑;噎膈之呕吐,则针对气、痰、瘀的病理因素,分别理气、化痰、行瘀;肿瘤化疗之呕吐,则伍以扶正补虚、化痰软坚、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抗癌等中药,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消食导滞,区别用药

周仲瑛教授在治疗伤食呕吐时,常根据病人伤于何种食滞,而选用相应的药物。如伤于猪、羊肉者,重用山楂;伤于米、麦饭积者,加谷芽、麦芽;若因面积所伤,可重用莱菔子;酒积者,加白蔻仁、葛花、枳椇子;鱼蟹积者,加苏叶、生姜;豆制品积者,加服生萝卜汁。

二、验案举例

王某,女,45岁。2007年6月21日初诊。胃痛间作约2年,痛势不重,常餐后欲吐,用手探吐,吐后为舒,但食纳良好。大便偏干,口舌有热感,欲食冷食,苔薄黄腻,舌质暗,脉细滑。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处方:旋覆花(包煎)5g,代赭石(先煎)20g,法半夏10g,川石斛10g,白蔻仁(后煎)3g,竹茹6g,陈皮6g,芦根15g,炒枳壳10g,厚朴花6g,熟大黄5g。每日1剂。

二诊:呕吐稍轻,右上腹隐痛,嗳气不多,不泛酸,苔黄,舌质略暗,脉细。原方改熟大黄6g,加公丁香10g,制香附10g。每日1剂。

三诊:呕吐偶有发作,但不能多食,大便偏干,夹有黏液,苔淡黄,脉细滑。6月21日方改熟大黄6g,加太子参10g,大麦冬10g,全瓜蒌15g,公丁香3g,炒莱菔子10g。每日1剂。

四诊:近1个月来呕吐发作2次,量不多,间有嗳气。苔淡黄薄腻,舌质暗,脉细滑。处方:旋覆花(包煎)5g,代赭石(先煎)20g,法半夏10g,太子参12g,大麦冬10g,黄连3g,吴茱萸3g,制香附10g,全瓜蒌15g,炒枳壳15g,公丁香4g,陈皮6g,竹茹6g,厚朴花5g,砂仁(后下)3g,白蔻仁(后下)3g。每日1剂。

五诊:胃痛未发,呕吐控制,最近饮食不慎,呕吐2次,噫气不显,怕冷不显,大便略干,苔少,舌质红,脉细。原方加南、北沙参各10g,蒲公英10g。

按:本案患者综合分析,病机为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治当清化湿热,和胃降逆。方选旋覆代赭汤合温胆汤加减。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止呕;半夏、陈皮、白蔻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竹茹、芦根、石斛清化痰热,养阴生津;枳壳、厚朴花、熟大黄轻下热结,虑及患者病程较久,目前虽以邪实为主,当通泄阳明,但过用则易伤正,故仿小承气方,以枳壳易枳实,厚朴花易厚朴,小剂量制大黄。全方燥湿而不伤阴,下气而不耗气。

【预后及转归】

急性呕吐一般多属邪实,若治疗得当,多能在短期内获得痊愈,预后良好,但痰饮内停与肝气犯胃之呕吐常易复发;慢性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治疗难期速效,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他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NFBE2]]白,四肢厥冷,脉细微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胃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正如《中藏经·脏腑虚实寒热》所说:“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预防与调护】

呕吐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平素应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讲究饮食卫生;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既病之后,急性呕吐者,应少食或暂时禁食,胃气来复后可予素半流饮食。各类呕吐均应避免粗糙及煎炸炙煿类食物;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服药方法,药汁宜浓煎,以少量多次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担。

附:反胃

【概念】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久复由胃反出的病证,又称“胃反”、“翻胃”。临床以脘腹痞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为主要表现。

【源流】

本病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其临床表现以朝食暮吐为特点,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在治疗方面,提出“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中将本病称为“翻胃”,谓:“夫翻胃者,本乎胃,食物呕吐,胃不受纳,言胃口翻也。多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不能消磨食谷,致成斯疾。原其所自,女人得之,多由血气虚损;男子得之,多因下元冷惫。”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反胃的病因。王怀隐等所著《太平圣惠方》始称本病为反胃:“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在病因方面,提出“有热毒壅膈,胃口闭塞,不下饮食”。

张景岳《景岳全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详。如《景岳全书·反胃》中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提出反胃的治疗原则:“反胃初起,多因土弱火衰,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扶胃土以通阳……益命门火以蒸化。”具体治法有辛滑通痞、甘酸化阴、健脾理痰、滋阴养血、通补胃腑、辛热泄浊、苦降辛通等,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因酒食失节,或思虑、劳倦太过,以致损伤脾胃,中焦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脾胃虚寒,无力腐熟水谷,留阻于胃,则终至上逆而出。若反复反胃,可致津气并亏。延久不已,脾虚及肾,命火衰微,犹如釜底无薪,不能熟谷,可致倾胃而吐,病情更为严重。

一、病因

1.酒食不节

饮食失节,饥饱不一,嗜食寒凉生冷,伤及脾阳,以致脾胃虚寒,健运失司,不能消谷,宿食不化,终致尽吐而出。烟酒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积湿生痰化热,损伤胃气,致胃气上逆,而成反胃之证。

2.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水谷难以消化腐熟,停积于胃,或水湿聚升痰浊,内阻于胃,胃腑失其通降之职,宿谷不化而成本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或气郁日久,瘀血内结,阻于胃关,胃失通降,上逆而成反胃。

3.劳倦内伤

体劳伤脾,脾伤则健运失职,饮食难化;房劳伤肾,肾伤则命门火衰,土失温煦;或年老久病,脾肾功能渐衰,水谷不化,上逆而出,形成本病。

4.跌仆损伤

跌仆外伤,或手术创伤,可致气滞血瘀,饮食积结于胃腑,不得下行,终成反胃。

二、病机

脾胃虚寒,胃失和降为其主要病机。其病理性质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总以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为脾胃虚弱,或脾肾两虚,标实则有痰浊、积热、瘀血等不同。虚实之间常可转化或兼夹,如阳虚水饮不化,聚生痰浊,而成痰浊阻胃;痰浊、瘀血阻胃,日久从热而化,则可兼见胃热之症;久病入络,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痰浊内阻等,均可因气虚、气滞、食停、痰阻而妨碍血行,形成瘀血内结。本病若误治失治,过用辛燥,可致气阴两虚;反胃不止,日久必耗伤正气而致气阴两虚,或脾肾阳虚。

【辨证】

1.脾胃虚寒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清稀水液,以吐尽为快,伴见神倦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降逆和胃。

代表方:丁蔻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干姜、吴茱萸、高良姜温中散寒;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丁香温中降逆;白蔻仁、砂仁芳香化湿,温中止吐;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和胃止呕;甘草补虚和中。

加减:寒多重用干姜;虚多重用党参,或加人参;呕吐较甚,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脘腹胀满较甚,加厚朴、枳壳理气消胀除满;寒热错杂,可用乌梅丸温中清热。

2.胃中积热证

症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及酸臭腐浊之液,口臭烦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胃热,和胃降浊。

代表方: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竹茹、山栀、石膏、知母清泄胃热;枇杷叶、芦根清热生津,降逆止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加减:胃热较重,呕吐酸腐,口臭而渴,加黄芩、黄连清胃泄热;阳明热结,腑实便秘者,可加小承气汤降泄通腑;湿重,舌苔浊腻,加白蔻仁、槟榔化浊行滞;热盛伤阴,舌红苔少,脉细数,加沙参、石斛、麦冬清养胃阴。

3.痰浊阻胃证

症状: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并有痰涎水饮,或吐白沫,心悸头眩,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涤痰化浊,降逆和胃。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天南星、瓜蒌、枳实燥湿化痰;茯苓、陈皮、甘草健脾渗湿和中;旋覆花、砂仁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痰郁化热加黄连、竹茹清化痰热;痰热壅实,腹满便秘,可用礞石滚痰丸攻逐顽痰;痰湿兼寒加干姜、细辛通阳泄浊;吐出痰涎如鸡蛋清,加党参、白术、益智仁健脾摄涎;胸脘痞闷,加枳壳、瓜蒌宽胸理气化痰;腹中积块明显者,加三棱、莪术行气消积。

4.瘀血阻胃证

症状:经常脘腹痞胀,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或吐褐色浊液,或吐血便血,上腹或有积块坚硬,固定不移,胀满刺痛而拒按,舌暗红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祛瘀活血,和胃降浊。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当归、赤芍、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桃仁、红花、五灵脂祛瘀;香附、枳壳、乌药理气和胃,使气行则血行;丹皮清血分之伏热;代赭石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甚加竹茹、半夏和胃降浊止呕;吐血或黑便加降香、三七活血止血;上腹部疼痛剧烈,加九香虫、乳香、没药温经活血,行气止痛;腹内结块坚硬,加鳖甲、牡蛎、三棱、莪术软坚散结。

5.脾肾阳虚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大量清稀水液,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面色[[!NFBE2]]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和胃降逆。

代表方:桂附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益火之源;干姜、吴茱萸、高良姜、半夏温脾散寒,和胃止呕;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炙甘草扶正补虚,调和诸药。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反胃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胸骨后疼痛加延胡索、五灵脂、八月扎、急性子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脾肾阳虚,火不暖土,五更泄泻,腹痛肠鸣,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温肾止泻;眩晕耳鸣,加磁石、熟地、五味子益肾充脑。

6.气阴两虚证

症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量少不多,神疲气短,面色少华,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怀山药、白术益气健脾;麦冬、北沙参、石斛、玉竹、芦根、白蜜润燥生津;旋覆花、半夏降逆止呕。

加减:口干甚加生地、玄参、天花粉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吃薏仁有什么好处?

薏仁‬就是‬农村老人‬嘴里的‬“利湿‬米‬‬‬”,它有‬薏苡‬仁‬,薏米‬,钩子米‬等‬多种‬别称‬,湿气重‬,脾虚‬等‬体质‬的‬人‬不妨用‬它‬来‬煮粥‬吃‬,你不知道的‬好处‬可多了‬。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谷物,米饭或是稀粥,都需要用谷物作为载体来煮,可以说我们的行为受到谷物的支配,否则“一顿不吃饿得慌”,无力学习或工作。夏天适合喝粥,粥就多了,包括绿豆粥,八宝粥,玉米头粥等等,薏米粥你听说过吗?

薏米粥就是用苡仁熬制而成的粥,薏米虽为谷物,但也是一味中药,老邪所在的单位就把薏米列为常用药,当粥熬制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要说吃薏米(薏仁)有什么好处,从它的功效里就能总结出来了,其‬功效‬包括‬健脾渗湿‬,止泻‬以及‬排脓‬等等‬,功效‬是‬药材的‬核心‬,深入‬了解‬这味药‬材‬,你会发现‬我们‬觉得‬平凡‬的‬东西‬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老邪‬就来‬说一‬说‬具体‬有‬哪些‬好处‬。

‬01;健人脾胃

我们广西是薏米的主产地之一,我对薏米还算了解,村里老人就爱它,因为老人的身体机能并不处于上升期,脾胃的功能不强,而吃薏米粥可以有所改善,这就是健脾的体现了。《别录》里记载的的“令人能食”指的是通过健脾来增强消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现象,进食便正常了。

脾虚‬的人‬往往‬食欲不振‬,就是因为‬‬虚‬了‬以后‬脏器‬功能‬就弱了‬,毕竟‬脾主运化‬,掌管‬运送‬和‬消化‬功能‬。

因脾虚而无食欲,或者是经常消化不良而拉肚子的人,吃薏仁就有好处了,建议用它来煮粥以食用。

‬02;祛除湿气

我们村里人就把它称为“利湿米”,因为它的利湿药材中的佼佼者,《本经》中对薏米的描述是: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这里说的就是湿气太重而手脚不麻利,它针对的主要就是风湿这一块。农村人喜欢夏天喝薏米粥原因就是夏天湿气实在太重了,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

所以‬吃‬薏仁‬的‬好处‬就是‬驱除‬湿气‬,有‬脚气‬,风湿病‬以及‬水肿‬等‬病证‬的‬人‬,当你‬在‬吃‬薏米‬粥‬的‬时候‬,那些‬‬“湿气‬”会‬慢慢‬地‬随着‬大小‬二便排‬到‬体外‬。

‬03;排脓之功

关于薏米,《药性论》中的记载是主肺痿肺气,吐脓血……这里就是排脓的体现,排脓指的是排除体内脓液,这种情况一般是由湿热毒邪引起,薏米的利湿,青热之功刚好对应其病因,故而能排脓,患有肺痈,肠痈等病证的人吃薏仁的好处就很大了,医院里也常用它来配伍治脓。

当然,真正病得严重的话吃薏米作用或许没有那么明显,而且没有用其他药材来配伍增强效果,或者是治一些兼有的病证,作用不够明显。薏仁也是力缓的中药,单吃的效果没那么强,但也不是一点用也没有,建议脾虚,湿气重,体内有脓的人适当煮粥吃,要根除疾病建议经医生诊断后再用药。

点击上方关注【桂北老邪】,了解更多的三农知识。

五苓散可以和人参健脾丸一起服用吗?

五苓散可以和人参健脾丸一起服用吗?

五苓散和人参健脾丸都是利脾胃的中成药,那么它们可以一起服用吗?有什么副作用吗?

这两种药一起服用并不会出现配伍禁忌,因此是可以一起服用的。接下来先给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药的功效特点。

(1)五苓散

五苓散主要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还有桂枝组成,方中泽泻是必须要求大剂量的,才能具有利水渗湿的力度。那么这个药具有很好的利水消肿,化气生津滋阴的功效,有一些人早上起来会发现自己脸总是水肿,而且平时水湿肿满,脾虚湿盛,小便不利等,那么五苓散能够很好的温阳利湿,消水肿。

(2)其次就是人参健脾丸

这个药是名方,方中主要是由人参,白术,陈皮,山药,茯苓,木香,砂仁,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组成,该药药性平和,有着健脾渗湿,止泻,理气消食,健脾益气的功效,长期服用可以养脾健胃,对于常年脾虚的患者这个药是比较适合的。

那么这两种药一起结合服用,具有着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在祛湿的同时加强脾胃的健运,补益脾气,不过不建议患者随意服用,还是需要在当地中医大夫的指导下用药最好。

关注我!带您正确养生,改善脾虚问题!每日介绍养脾中成药!

喝剩的茯苓酸枣仁茶还有什么用?

我们国家的茶文化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越来越多的人在平时喜欢研究一些茶道,适量的喝茶对身体是有很多好处的,不同的茶对身体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茯苓酸枣仁茶在平时很受欢迎,很多人都喜欢喝,茯苓酸枣仁茶喝起来不仅味道好喝,并且所具有的功效也是很多的,下面介绍茯苓酸枣仁茶的功效。

space

茯苓补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枣仁养肝血而安心神.二者合用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纳呆等症。

茯苓茶的功效与作用

1.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茶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痰饮咳嗽

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茶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3.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茶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4.抗癌

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5.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茶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湿气是什么?

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说法。

中医把人体致病的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称为“六淫邪气”,而湿气是比较难以调理的,所以中医把湿气称为“万恶之邪”。

湿气产生的原因

1.气候潮湿,阴雨季节,人体最容易染上湿气,这是外在因素的作用。这点比较好理解,阴雨绵绵的时候,人都没精神,物品衣服受潮容易发霉。

尤其在江南地区的梅雨季,雨下起来淅淅沥沥,连绵不绝,更容易染上湿气。

2.肉类食物吃得过多:人体利用不了,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让人变得体态臃肿肥胖,懒惰不愿动,湿气容易在体内聚集。

3.运动量少:经常久坐不动,户外活动时间少,能量不容易被消耗,也给湿气增加了更多在体内积聚的物质条件。

4.身体虚弱:卫气不足,抵抗力弱,导致湿气郁结,难以排除。

湿气重的表现

1.脾虚:脾胃负责运化水谷,调节水湿,脾胃虚弱,新陈代谢缓慢,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体弱多病。

2.舌苔厚重有齿痕:健康的人,舌苔淡红润泽干湿适中,不滑不腻。湿气重的人,舌苔粗糙厚重,舌头两侧可见明显的齿痕。

3.大便不成形,便溏易泻:黏糊糊的特别容易粘马桶。健康人的大便,呈金黄色,圆柱形或香蕉形,可漂浮,不粘腻,不沾马桶。

4.早起刷牙时,常出现恶心干呕:嗓子总感觉有异物,又呕不出。

湿气重的调理

1.传统的食疗,常使用红小豆、薏米、芡实等食材,它们具有祛湿消肿利尿的功效。再配上马齿苋、淡竹叶、绿茶等,可以帮助消除湿气的一些症状,如长痘、口干、口苦等。

2.经常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增强脾胃功能,促进代谢,多出出汗,有利于湿气的排出。

3.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少开空调吹冷风,少呆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容易使风、寒、湿侵入人体,加重湿气的程度。夏天天热,汗毛孔张开 ,更容易沾染风寒和湿气。

4.少吃生冷、冰镇食物和饮品,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