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

分类: 历史

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的书论中既承卫铄,又继蔡邕。更加重要的是王羲之提出的“字居心后”、“意在笔前”的“心”、“意”说法。“心”、“意”指的是意会、情韵,“势”就是由“心”、“意”引申而来的它是一种对于所书写的字形的集体审美要求。

王羲之

王羲之

简而言之,“势”的把握就是对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乃至书法的创作都是这样的。王羲之的书论提出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应。

他在《书论》中说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的而且胸怀大志的人,是学不到这手技艺的。一般写字都需要用心思考,我看李斯他们的笔势文章,还有钟繇的书法,都是非常棒的,我担心我的后代子孙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并且加以讨论。

在说明书法贵在平正安稳后,就是叙述一些行笔的方法。在文末他说了写书一定要沉稳庄静,在你动手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要想好了在动笔书写,在没有动手写的时候,已经有了构思,成竹在胸。他还把笔比作是将军,所以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因为心是箭锋,箭一旦射出去了就不要迟缓,慢了就就不会深入被射中的物体。之后还拿“乌”字做例子,解释如何动笔,动笔的轻重缓急。还说了用笔着墨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

王羲之心经

王羲之的《心经》是收自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这碑是直接从唐代所存的王羲之真迹中摹出的,所以保存了书的原貌,就因为这样被历代的书法家认作是临摹的模范。

王羲之心经节选

王羲之心经节选

《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里的一部语言简练,内蕴丰富,博大精深,是佛教极其重要的经典。据说这是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所有的佛教佛经中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佛经,被翻译的文种也很是最丰富,而且亦是常常被人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有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不过现在是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本最是流行。

这本经书的主要意思是通过利用“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从而使自己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般若经》的内涵一般是以空性为主,通过对空性的了解了断烦恼障碍使自己得到小乘的涅槃,之后加上福德的圆满,达到斩断知障获得大乘的涅槃,成就无上的菩提果位。

现日本法隆寺贝叶是在目前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梵文版的《心经》,现在原本被收藏于东京博物馆。据传说这原本是迦叶尊者亲手书写的,再后来被菩提达摩将此本传给他的徒弟慧思法师,之后由小野妹子传入日本。

王羲之诗词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以擅长行书闻名,他的书法笔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除了在书法上的成就,王羲之在诗词上也有不少让后人拜读的作品。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的《兰亭诗》六首,就被后人广为传唱,东晋年间,王羲之和好友在会稽,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兰亭内举行了一场集会,诗人们在山水环绕的兰亭,创作灵感大增。

约定将装着酒的杯子从上游往下飘,流到谁的面前,就畅饮杯中美酒,然后作诗一首,王羲之的《兰亭诗》六首就出自这个时候。

开篇四句就给我们不同于一般玄言诗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官,表达了诗人想要寄情山水,摆脱世俗的生活,认为只有在自然的保护下,才能唤醒生命的活力,让每一寸肌肤和自然亲密接触,让每一个细胞和自然的空气产生共鸣。

诗人想要借美丽的风光,让自己达到一个轻松快乐的境界,诗人对于老庄思想的研究影响了此时此刻的感受,看着崇山峻林沐浴在阳春之下,感受到自己正和海纳百川平等的享受着自然给予的恩惠,仿佛感受到生命诞生时期的样子,感受到自然之母的无限孕育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自己和万物的统一让诗人产生无限遐想,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完全全融入到景色中去。《兰亭诗》中既有对山水的具体描述,又有诗人游山玩水后愉快心情的体现。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的生活趣味产生重大影响作用,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的《行穰帖》有一种雄浑大气的感觉,《兰亭十三跋》这样赞美王羲之的这篇草书: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有灵性,这一幅作品展示出的是他不一样的一面,从写字的手法来看,刚柔并济,是对书法新的体验。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

《行穰帖》是王羲之最为豪放的草书,王羲之在写它的时候应该也是内心毫无杂念,只想着肆意要挥洒自己的感受,写下的文字奔放爽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向外拓展的趋势,而且字和字之间大小差距也没有仍和的规范可循。

似乎可以看出王羲之写这幅作品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合成,所有的字势都是一泻而下,姿态多变,随心所欲变幻着样式的文字,仿佛在王羲之笔下多了不少灵气。

书法家陈振濂将《行穰帖》看作是忠实派的唐摹本。并认为该帖是继承了晋帖,也就是魏晋笔法的线条形态,反应出其真实可信的魏晋笔法。陈振濂从《行穰帖》分析出,作者用笔的时候多用笔尖,基本不用笔肚和笔艮,在线条的运用上,展现出作者娴熟的笔法,与连贯的作风。

在《行穰帖》的几种帖中,线条称外鼓的情况非常多,这就是典型的晋帖古法,对于线条的变化与拿捏,是很考验写书法人的功力的。《行穰帖》是唐初时候的摹本,原迹已经失传。清政府有保留一份临摹的,被当时大风堂张大千收藏。张大千喜欢收集名人作画,《行穰帖》也在西川宁家中放了半年。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

--免责声明-- 《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这篇文章828la35999。

【结语】: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5999'></small><noframes id='828la35999'>

  • <tfoot id='828la35999'></tfoot>

      <legend id='828la35999'><style id='828la35999'><dir id='828la35999'><q id='828la3599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5999'><tr id='828la35999'><dt id='828la35999'><q id='828la35999'><span id='828la35999'><th id='828la35999'></th></span></q></dt></tr></i><div id='828la35999'><tfoot id='828la35999'></tfoot><dl id='828la35999'><fieldset id='828la3599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5999'></bdo><ul id='828la3599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