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

分类: 历史

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

郑板桥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的著名话语,也是正板桥先生著名的书法作品,全文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计较自己是否会“吃亏”,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福兮祸所依是一样的道理。

郑板桥《吃亏是福》

郑板桥《吃亏是福》书

关于郑板桥吃亏是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一直在洪江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去销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搁浅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将亏损。

就在这个人非常着急的时候,汛期却到来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按期到达了。而到了以后发现别人都卖完了,这时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筑,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不但没有亏本,还迅速销售一空,最终赚了一大笔钱。

郑板桥的这位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郑板桥,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于是当时就写下了这句名言。这就成为这句著名话语的来历。

不管这个郑板桥吃亏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现在的很多人,还认为这句话为经典。这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郑板桥的这个经典书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的同时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郑板桥名言

郑板桥,清朝有名的画家,文学家兼诗人,有着坎坷的经历。在他的一生之中有着很多的闻名后世的作品,其中不乏有着很多的名言佳句,以下几个是较为出名的。

郑板桥诗

郑板桥诗

“难得糊涂”,凡是知道郑板桥的人都会知道,这是郑板桥名言之一,郑板桥曾经先后在朝廷的两个地方当过知县,对于官场中的黑暗有着很深的体会,可是他自己却是不会同流合污的,可是想也知道,再官官相护的官场之中,想要独善其身是很难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对于那些黑暗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又无能为力,因此就想装糊涂,但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又怎么能够装糊涂,因此他就发出来“难得糊涂”这样的感叹。一句话代表了郑板桥对于现实无奈和心酸。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知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郑板桥题在他的传世画作《竹石图》上的,这几句话,通过写竹子那种顽强不屈,不畏环境艰难,坚强生长的精神来鼓励人们学习竹子的这种精神。这首诗对于后世之人有着很高的励志作用。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郑板桥名言通过屋舍不用大,花不在多来体现出郑板桥淡泊名利,是富贵如浮云的高洁品质。

郑板桥名言还有着很多,有励志的,也有描写友情和其他的,从这些名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谈泊名利,心怀天下,对友情至真,对亲情至善的人。因此,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会流传后世了。

郑板桥的品质

郑板桥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有着高洁的品质,在后世一直为人们所敬仰。那么郑板桥的品质有哪些呢?

郑板桥图片

郑板桥图片

郑板桥的品质有很多,很多都值得后人学习,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说说郑板桥的品质。

首先郑板桥有着有着乐善好施,无畏强权的品质。据说郑板桥曾经在当县令的时候,正好遇到闹饥荒,我们也都知道,在古代对于这样的天灾,官府是很少会管的,只能靠老百姓自己撑过去。而在当时,也确实如此朝廷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反映,但是郑板桥看着黎明百姓的悲惨生活实在是不忍心,于是私自做主,打开粮仓救助灾民。后来因为此事他被罢免了官职。

其次就是郑板桥刚直不阿的品质。据说在当初他任职县令之初,有一位高官为了能够有好的业绩,而谎报从民间调查得来的情况,郑板桥知道真实的情况,立即就反映了上去,他及时的反映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却也因此使得他在后来的官场生活中处处受到排挤。

再次就是有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美好品质。可以说郑板桥的一生他都没有放弃过对于天下百姓的关心,但心系百姓,就算是在他被罢官之后,只能够依靠卖画来维持生活的时候他也是竭尽所能的来帮助穷困百姓。

最后就是他有着谦虚的品质。可以说郑板桥虽然有着极好的才华,但是对于他的才华他去不卖弄,甚至是谦虚好学。当然,郑板桥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也还有着其他的品质,如他能够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等,不过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郑板桥难得糊涂

郑板桥家里有块匾写的是“难得糊涂”,用了隶书、篆书、草书三种字体,不同凡响。

《难得糊涂》图片

《难得糊涂》图片

这四个字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也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世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在该糊涂的时候糊涂。糊涂和聪明是相对的,人的一生中,都在极力表现聪明,有些人的聪明叫做小聪明,有些人的聪明叫做狡诈,只有少数人的聪明叫做智慧。聪明如此重要,是因为人很多时候都很糊涂,做事糊涂,做人也糊涂。

郑板桥难得糊涂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有次,郑板桥到云峰山游玩,晚上的时候住在一个老者家里,老者自称糊涂老人,说话间感觉老者很有学问,不像普通人家,两人聊得很愉快。老者家里有块很大的砚石,材质是上等品,不是寻常家能够拥有的,郑板桥看了非常喜欢。老者请郑板桥留下真迹,日后把字迹刻在砚台下面,以作纪念。郑板桥是个爽快之人,没有拒绝,他觉得这位老者不是普通人,题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印章。郑板桥也请老者题字,老者也没客气,提笔写了一段话,意思是得到精美的砚石难,得到顽石更难,美石要变成顽石是难上加难,因为顽石被乡野村夫拾走了,难得在富贵人家见到。老者题完字,盖上印章,郑板桥一看果然是退隐的高官,又补填了一行文字,说的意思是糊涂比聪明还要难。后来郑板桥难得糊涂这个故事传开了,这四个也被人们广泛使用。

郑板桥作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一个,是有名的大文学家,并且他的文学成就是八怪之中最高的一个。他的一生作品丰富,在世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竹兰图》、《竹石图》、《清光留照图》等诸多的精品佳作都是出自郑板桥之手。并且郑板桥作品大多都是被收集在他的《板桥文集》里面。

郑板桥作品

郑板桥作品·《竹石图》

诗歌方面,郑板桥作品有《咏雪》,这是一首使用数字而作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程度极为的广泛。还记得在儿时这是一首步入学堂必学的古诗,整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首诗是郑板桥在看到美好的雪景之后有感而写,他的目的是赞叹雪景的美以及雪花的多和白。

在画作之上,郑板桥作品有《竹石图》、《竹兰图》等。《竹石图》是郑板桥在晚年的时候所作的,这幅图的主体是竹。很多人都知道,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与波折,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反而是让他更加的顽强。在《竹石图》中就展现着郑板桥这样的精神,一丛翠竹生于陡石峭壁之中,顽强的生长,并没有因环境的恶劣而沉败,反而是迎风而上,展现着一副生机勃勃。

除了以上的这些,郑板桥作品还有许多,都被收录在他的《板桥全集》里面,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郑板桥为什么会流传后世。

郑板桥对联

郑板桥是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艺术家,他不但艺术素养极高,文学素养也极为了得。而古代的文人都非常喜欢对联,郑板桥先生也是非常喜欢的,他一生有很多经典的对联。而但凡这样的艺术家都会有很多趣事,下面这个就是关于郑板桥对联的由来。

郑板桥对联

郑板桥对联

话说郑板桥在河南为官以后,被调到山东潍县去做县令,当地为了迎接郑板桥上任,全城张灯结彩。在郑板桥到达自己衙门口的时候,他并没有着急到县衙里面去,而是吩咐自己的随从在县衙的墙上凿洞。

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也不敢去问,只能乖乖的在墙上开了几个洞,洞开好了以后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这时候有人问郑板桥这是什么意思,好好的墙打了这么多的洞不可惜吗?

郑板桥笑着说,现在官场混乱,很多的官员都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叫苦连天。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树立新风,所以要把从前的腐败之风放掉,这才让你们在这里凿窟窿,这样才能透透气啊。

郑板桥为了为百姓办事,做完这件事情以后又亲自作了一副对联: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老百姓看到后争先恐后的来到这里,将自己的冤屈呈上,郑板桥都为他们公正的判决。

郑板桥对联是非常好的,不但工整还蕴藏着许多道理,常常人发人深省,深受人们的喜爱,传唱度也非常高,作为文化名人,这也为他增加了许多传奇色彩。

郑板桥三绝

郑板桥作为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知名度极高,而他之所以到现在还能为世人所记忆,主要因为郑板桥有三绝。正是因为这郑板桥三绝,让郑板桥名垂青史。但是关于郑板桥的三绝有三种说法。

郑板桥三绝

郑板桥画

首先是“三绝诗书画”,这也是现在人最为认同的一种说法。郑板桥在晚年辞官回家,这时候的郑板桥已经非常有名气了,所以他的好朋友李啸村就赠给他一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这就是郑板桥三绝的来历,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所以在当时也得到了人们的赞同,并被流传下来。郑板桥在诗书画三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任何一个方面拿出来都能称之为大家,而他三方面都很强,所以被称为三绝也是理所应当的。

也有人认为郑板桥的三绝是“兰竹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郑板桥在绘画上,这三种东西画的最好。在郑板桥的一生中画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竹子,其次就是兰草和石头,并且在这三方面的造诣最高,所以有人将郑板桥的这三个称之为三绝。

还有一种说法是“三绝听看说”,这是郑板桥在为官的时候,百姓送给郑板桥的,意思是说郑板桥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清官,能为百姓着想。听是郑板桥能倾听百姓疾苦,看是郑板桥能看出百姓苦在哪里,说是郑板桥敢为百姓说话,所以称之为三绝。

郑板桥六分半书

开宗明义,首先来说一下六分半书的意思。其实“六分半书”指的就是郑板桥所创的书法字体,被世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将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作出这种介于楷隶之间,但是隶又多于楷的字体。由于隶书又被为“八分”,所以郑板桥又戏称自己所创的这种不是隶又不是楷体的字体为“六分半书”。

板桥的画作

板桥的画作

其实在郑板桥的书法创作中,大部分是以题画诗的形式而被广泛熟知且流传于后世的。而郑板桥的这种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将书法的技艺与诗与画融合在一起,又显示出独特的美。郑板桥的作品,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其才华,其风采,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板桥六分半书有着它自己的特征。板桥的字不止是将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而且又以行草的笔法在书写。不仅如此,在他的字中,还掺入了画兰画竹子的笔法。有一首诗曾夸赞板桥写字如兰,作兰如字,下笔自成一家。可见当时郑板桥的字画在文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就连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这样说郑燮的字——是结合了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但是又是以真、隶为主的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式书体,并且在这种字体中,又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字。

从郑板桥六分半书就可以看出来,板桥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拥有大胆进行自我创新的意识的人。他的作品就像板桥的为人,不拘泥一格自由而随性。

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作为一名文人,自然是对偷鸡摸狗的事容不得,但是郑板桥吟诗赶小偷怎么一回事呢?

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民间说郑板桥由于开仓济民的得罪了上级,于是称病辞官回家了。在他辞官回家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是随身带着一条黄狗,一盆兰花。在一个夜晚,天气非常冷,月黑风高,还下着大雨,郑板桥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正好这时有小偷光顾家中。郑板桥想道:如果自己高声呼喊,万一小偷跟自己动手,恐怕自己无力对付。但是小偷都进家门了。假装睡着了,任凭他在自己家中肆意妄为,随便拿取,又很不甘心。于是他略一思考,翻了个身面朝里,低头闷声吟诗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这个时候,小偷已接近床边,听到这声音暗自吃惊。接着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这下小偷心想:都这样了,不偷也罢。于是小偷转身出门,又听到里面传来声音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心里寻思着既然有恶犬,为何不翻墙而出。正准备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仔细一看,墙头果然有兰花一盆,于是他细心避开,脚刚落地,又听到里面说:“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从郑板桥吟诗赶走小偷就能看出他首先来说为官很清廉,只带了一只狗,一盆花离开。人也很大度,遭遇小偷还提醒他屋外有狗。聪慧有智谋,有才华,出口成诗,这就是郑板桥吟诗赶小偷的故事。

--免责声明-- 《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828la36671。

【结语】: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郑板桥的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6671'></small><noframes id='828la36671'>

  • <tfoot id='828la36671'></tfoot>

      <legend id='828la36671'><style id='828la36671'><dir id='828la36671'><q id='828la36671'></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6671'><tr id='828la36671'><dt id='828la36671'><q id='828la36671'><span id='828la36671'><th id='828la36671'></th></span></q></dt></tr></i><div id='828la36671'><tfoot id='828la36671'></tfoot><dl id='828la36671'><fieldset id='828la36671'></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6671'></bdo><ul id='828la36671'></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