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

分类: 历史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

王羲之的老师

我们知道王羲之的老师是一位女性,姓卫名铄,是东晋的书法家,人们称她为卫夫人,卫夫人从小就爱学习,对书法痴迷的程度很高,很早就拜大书法家钟繇为老师。

王羲之老师卫夫人

王羲之老师卫夫人

大师钟繇对卫夫人的书法水平很认可,他称赞卫夫人的书法可以让玉壶的冰破碎,观赏的时候让人如沐清风,认为她有时甚至超越了自己,流露出的是一种灵动的韵味,耐人寻味。

据说王羲之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在卫夫人门下学习书法,这位老师不仅是为写书法的高手,她在对于书法的艺术理论上也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理解,能系统的总结出自己的书法想要向世人表达的东西。可以说对王羲之最早接触书法打下了坚石的基础,用现在的话来说,卫夫人不仅是一位实操很强的老师,在理论上也非常优秀,可以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卫夫人的作品《笔阵图》对七种基本的笔画进行细致的描述,从基础练起是初学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对于日后在书法上的成长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把王羲之带到山上,让他感受石头坠落的重量和力道,让他看天边云彩的舒缓飘逸,让他砍断树枝感受刀锋的光影。

这样的教导方式让王羲之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所在,看似毫无意义的一笔一划,原来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写字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王羲之小时候就这么认为了。这样的教学开阔了王羲之的眼界,丰富了他的心灵,让他在感受生命的伟大的同时,不断融会贯通,书法的技艺与日俱增。

世界上只有中国将书法当作一种文化艺术,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不会轻易流失,因为它蕴含着的道理始终耐人寻味。

王羲之洛神赋

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有两幅作品备受争议,一幅是最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一幅就是这《洛神赋》。但是和《兰亭序》的备受瞩目相比,洛神赋就显得有点无人问津。

王羲之《洛神赋》

王羲之《洛神赋》

王羲之的《洛神赋》多次被斥责成“伪书”,古人也有将它认定为“集字本”。在现在有很多鉴赏家,因为对《洛神赋》的流传过程存在争议,加上缺少古代鉴赏家的引导,很多人还认为这只是王羲之的“疑似”作品。

历史资料显示,对于王羲之《洛神赋》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很少有人对它有研究,网络上也没有什么学术论文是研究这块的,只有在一些民间书法家的博客中,能偶尔看到人们对《洛神赋》的只言片语。

如果要在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中找到《洛神赋》的影子,就应该只有从《十七帖》中能看出个大概,这本字帖隶书的感觉十足,没有唐朝楷书的那种抑扬顿挫,而历史上楷书名家,在行楷上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没有人可以比的过《洛神赋》。

另外从从脱文残损来看,这个碑刻的祖石,很可能是唐刻,乃至南朝遗物,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的。

还有一种说法,这本字帖是唐代贺知章刻的,贺知章的《孝经》中说他的草书和孙过庭相差很多,这《十七帖》是不是贺知章的摹本还有待考究,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这个拓本的遗留物,所以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但是我们不管《洛神赋》是不是王羲之的作品,它的高水准是值得被认可的。

王羲之题扇

在浙江绍兴有一座桥,名字叫做题扇桥。因为南方天气多变,尤其是在入梅时节,经常是阴雨绵绵,很多天都见不着太阳。

王羲之题扇

王羲之题扇

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位老婆婆在卖扇子,但是生意惨淡而且很多竹扇子都已经发霉,卖家更加看不上了。就决定帮这位老婆婆一个忙。

他问,老奶奶,你这扇子生意如何啊?老奶奶也不客气,客观你真幽默,我这些扇子在这卖了那么多天一把都没卖出去,在这样下去我们一家人就要断粮了。王羲之说,老婆婆您莫要怨天尤人,我教您一个好办法,保证可以让这批扇子买个好价钱,还能让你大赚一把。

然后他就在老太太买的扇子上题字,老婆婆哪知道是大书法家,忙夺过王羲之手中的笔,我说这位客官,您是来捣乱的吧,我这干净的扇子都没卖出去,您来给我这乱涂乱画一通,我卖给谁?

王羲之说,您不要着急,我写完以后您在卖的时候只要大声吆喝王羲之体扇,我保证每一把能卖到一百钱。老婆婆一听这么神奇,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让王羲之写了几把。

人们一听到是王羲之的书法,都来买了,一时间原来屯着的扇子被一抢而空,老太太纳闷了,难道真是神人要帮我。

第二天老太太又等着王羲之给自己写字了,王羲之不是很开心,想昨天我是想帮助你,才出此下策,现在你求我就是为了赚钱,但是没办法,王羲之还是为老太太写了几把,结果又卖的很好。

之后王羲之路过桥的时候,要是看到有婆婆还在那边卖扇子他就绕路躲避。

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墨池是民间流传着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曾巩仰慕王羲之的名号,就去看他,写下了《墨池记》这篇文章,来阐明取得很高的成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要刻苦学习才能换来。

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墨池

说的是在临川郡的东面,有个叫新城的地方,上面有一口低洼的水池,当时王羲之在这里联系书法,整个池水都被他洗毛笔的墨水染黑了。

王羲之不做官之后他游览各地,陶醉于祖国的山水风光中,王羲之晚年的时候,他的书法才渐入佳境,之所以有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王羲之的天赋有多少高。

后人想要模仿的都比不上王羲之,这应该是他们练习的程度没有王羲之深吧,文章全篇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对于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法去形容,而是从王羲之取得成功的原因落手,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水平高。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天生的本领要是不去加强也会变得平凡,相反,那些用功刻苦的人,反而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

文章的主旨并没有完结,作者进一步引申出,除了努力,道德上的修养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被后人敬仰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为官的时候让百姓放心,这样才会有人记得。

所以道德修养的提升也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平日里多做善事,为他人考虑,那么品德和名声是可以慢慢积累的。

王羲之后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晚年辞官后,就归隐山林,在山水美景面前放松心境,死后被安葬在嵊州的金庭镇瀑布山,现在嵊州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后代主要的居住地。

王羲之后代的作品

王羲之后代的作品

王羲之病逝在金庭,他的子孙把自己的居住地修建在王羲之的墓旁,这样就可以一直守护着祖先的墓,尽自己作为后代的孝道,现在的守墓人叫王粮才,已经有五十多岁了,从王老先生懂事起,他就已经在王羲之的墓庐里了。

他的爷爷父亲都是王羲之的守墓人,可以说爷孙三代都为守护目的献出了自己的光阴,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和一些落叶垃圾,王老先生认为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的祖先的伟大成就,反而更加想要做这样一份工作了。

历史记载,王羲之的第二十六代王弘基从金庭移居到卧猊山麓,之后王氏家族才开始在华堂定下自己的居住地。王羲之的子孙大多喜欢并擅长写书作画,他们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大厅里展示,供人们欣赏。

因为这个展厅中充满浓厚的文学气息,作品繁多,就有了“画堂”的名称,后来因为画堂被装饰的十分精致,再加上周围山清水秀,就简化了画堂的名字改为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村名,现在已经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王伯江老先生是第五十四代孙子,每天都要坚持写字,他说小时候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免责声明--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这篇文章828la36000。

【结语】: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生平介绍】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6000'></small><noframes id='828la36000'>

  • <tfoot id='828la36000'></tfoot>

      <legend id='828la36000'><style id='828la36000'><dir id='828la36000'><q id='828la36000'></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6000'><tr id='828la36000'><dt id='828la36000'><q id='828la36000'><span id='828la36000'><th id='828la36000'></th></span></q></dt></tr></i><div id='828la36000'><tfoot id='828la36000'></tfoot><dl id='828la36000'><fieldset id='828la36000'></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6000'></bdo><ul id='828la36000'></ul>